越地茶颂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越地茶颂

越地茶颂(前半部书法)

发布日期:2018-01-24
前   言
 
只盏清茶沁心脾,潜龙物化醉樱花。在阳光明媚,艳红似火的5月,我会联合有关部门先后于14日和28日举行了和“走茶企·访茶农”采风活动和“忆茶史·抒茶情”书画活动。两个活动,尽管形式各异,内容不一,但其主题和宗旨却一脉相承,这就是用文学和书画形式颂扬茶产业、颂扬茶文化、颂扬种茶人,宣传茶企发展新常态,点赞茶农创业新风采。
在“忆茶史·抒茶情”活动期间,山阴书画院8位书画家来到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舜王庙,挥毫泼墨、妙绘丹青,一件件庄重齐整的楷书、法度严谨的隶书;一幅幅大气漂亮的山水风光画、意境深幽的水墨画,抒发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使茶文化和书画艺术联姻,结出“雅文化”之果,助推了我区茶产业。此次活动共创作了20余件精品书画。这些作品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展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表达了茶文化“清、敬、和、美”的本质特征。
在“走茶企·访茶农”活动期间,12位作家分赴各自的采访点,深入乡村,走进茶企,访问茶农,感受绿色山林的自然风光,体验茶企茶农的创业历程,品味我区茶文化的深厚底蕴。用自己手中的笔,创作出了一篇篇饱涵时代生活容量、见证茶业经济发展、展现茶叶强区建设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体裁多样,主题艳明,内容深刻,可读性强,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我区茶产业发展历史和茶农创业精神。
为了让更多关心关注茶文化的有识之士一同享受这两次活动成果,特将其汇编成书。
活动期间分别得到了王坛镇人民政府、山阴书画院;区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绍兴市柯桥区茶文化研究会
2015年6月
 

 
 
目   录
 
 
“忆茶史·抒茶情”活动
“走茶企·访茶农”活动
走近茶农人家 43
 
 

 
 
 
 
高利泉,1957年出生,绍兴山阴书画院院长。潜心书法艺术近三十余年,练笔不辍,其书法作品入选市县各类书画展览并多次获奖。现任柯桥区政协秘书长。
 
 

 
 
 
 
 
 
 
 
 
 
 
 
 
 
 
 
 
 
 
 
 
 
 
徐志贤,浙江绍兴人,浙江省书协会员,绍兴山阴书画院副院长兼称书长,绍兴青藤书会副会长,绍兴越中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柯桥区书协顾问。
早年在青岛海军部队工作时,与著名作曲家、书法家唐诃以及高小岩、康成元等书法大家多有交往,受到指点和熏陶。1992年到1995年任绍兴县文联副主席,分管书画线工作;2003年起至今任绍兴山阴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2011年至今在绍兴市市书协工作。曾组织承办或参与承办了几十次的成人和中小学生书画比赛及展览。多年来笔耕不辍,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区的展览。

 
 
 
 
 
 
 
 
 
 
 
 
 
 
 
 
 
 
 
 
 
 
 
 
王珏1958年出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绍兴市柯桥区书法协会副主席、柯桥区政协山阴书画院副院长。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性书法展中入展、获奖。
 

 
 
 
 
 
 
 
 
 
 
 
 
 
 
 
 
 
 
 
 
 
 
 
汪灿根,男,1958年12月生,大学学历。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兰亭书会会员、绍兴市书协理事、绍兴县书协副主席兼创作委员会主任,山阴书画院副秘书长、研究馆员。
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中青年书展,全国第一届扇面书法展,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展,全国第一、第二届百家书法精品展,九九中国书法年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世界华人书法展,2000年全国书画家新作展,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中日自作诗书法展,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全国五百家书法精品展,入围全国第八届书展。
获全国第一届楹联书法展银奖,全国第六届书展全国奖。
 
 
金履恒浙江省美协会员,现任绍兴市美协理事、绍兴市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近十余年来致力于研究、绘制十二生肖“百图”,从《百鸡图》开始,现已完成十一个“百”系列,尚有《百猴图》(暂名)在创作中。
 
 
王观庆,1944年生于浙江绍兴,系晋丞相王导后裔。毕业于江苏无锡书法艺专后攻读研究生作品曾获首届中国书画名家大展书圣金奖、国际书画审美大展金奖、世界华人艺术展铜奖、首届“西柏坡杯”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等20余次大奖及中国书法500强提名奖、中国艺术市场最具影响力书法家提名奖、最具影响力世界华人艺术家终身荣誉奖,中国文学艺术界人民艺术奖。2004年作为中国书画艺术展代表团成员出访法国并在巴黎举办个人书展(文化部主办)。作品被中国文联定为书法类国家特别等级(最高等级)。被授予“中国历代书画名家” “人民艺术大师”、“中国艺圣”等称号。出版《新时代杰出艺术书法家王观庆专题邮票》、《全国书画作品最具收藏价值30名艺术家王观庆》等书籍。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柳倩艺术研究学院教授、中国文艺家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员等
 
 
 
 
 
 
 
 
 
 
 
 
 
 
 
 
 
 
 
 
 
 
 
祝人良,字枝海,浙江绍兴人。中国书画网总编,兰亭书画研究院院长。早年师承方介堪先生,后得王伯敏等大师指授。各体皆能,尤擅行、隶,并自成一体。所作行书与隶书,取法二王及伊秉绶,又遍习百家之长,中年灵性变法,分别形成了“雄俊奇险、潇洒飘逸” 的行草 与“丰丽灵动、古朴浑厚” 的草隶二大新书体,并在中国书坛创立了独标一格的山海书风,其新创的“竹叶捺”独特隽永,人称“祝一捺”。 书法广受世人瞩目。
书法与人物故事分别被收入《中囯书法选集》及大学教科书《当代大学生与中囯书法》等书籍,并为美国卫星电视网选中并播出的中国艺术家。现人名已入编《越中名人谱》、《当代书法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辞书

 
 
 
 
 
 
 
 
 
 
 
 
 
 
 
 
 
 
 
 
 
 
 
许金泉,男,1942年出生,浙江绍兴人,大专学历,为国家二级美术师,山阴书画院会员,浙江省美协会员,浙江省花鸟画协会会员。退休前为绍兴书画院画师,绍兴兰亭书画院顾问。其传略被编入《浙江省文艺档案库》。擅长画猫。作品多次在《解放日报》、《浙江日报》、《绍兴日报》等报刊刊登发表。
曾多次参加省美协、省文化厅、省文联主办的画展。
大量作品被美、日、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爱猫者收藏。1995年举办“许金泉百猫画展”,西泠印社出版《许金泉画集》。曾任绍兴市文联副秘书长兼组联部主任及绍兴书画院院务委员等职。
 

 
区作协主席王征宇采访钱宝良
 
区作协副主席陈伟鸣采访宋志良

 
若耶青山日铸红
            ——访东方茶业有限公司
王征宇
 
茶者,南方之嘉禾也。2015年4月,春夏交替,天地氲氤,雨水丰润。柯桥区作协会同区茶文化研究会开展“走进茶企、点赞茶农”活动,12名作者走进各镇街的青青茶园,遍访茶人,与之谈茶论道。之前区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李杏芬的一席话,深印在我脑海里:“茶文化的主题是什么?清和美,清新和谐美好。茶本身只是一片树叶,因为茶的制作,让它成了一道可口的饮品,喝茶的人也就体会到了一片树叶的生长、绽放和品尝时的完美,人生的健康和快乐就体现在一杯茶里。”
就这样,作为作协的一员,我怀揣着对一片树叶的探究,寻访了位于平水若耶青山村的东方茶业有限公司,车进场区,已闻茶香,清新悠远、心旷神怡。接待我的是一个叫钱宝良的公司老总,五十开外的年龄,腰身挺拔,人也长得精神,然头发花白,想必操心一定不少。一开口就和我说,自己吃茶业这碗饭已是大半辈子。18岁那年,钱宝良进了皋埠供销社,干的就是茶叶收购的行当,一干就是近二十年,到了上世纪90年代,供销社实施改革,有的卖断工龄,有的下岗创业,钱宝良被劝说留守。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和青山茶场结下了缘份。
若耶青山村,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顾名思义,若耶溪流经村庄,开门就见日铸岭,盛产大宋贡茶的地方就是此地也。若耶溪的源远流长不仅创造了浙东唐诗之路的辉煌,更创造了“平水日铸茶”这样的历史名茶。
2001年,钱宝良来到青山村,因为在茶叶收购站干过一段时间,接管了当时叫青山茶场的国营绍兴县茶场平水分场,并被要求转制为民营企业。几间破败的厂房,300多亩未改造的茶山,钱宝良知道这肩上的担子不轻,可正值不惑之年的他,感觉到了茶对他的召唤。从18岁那年起,他就识茶闻茶品茶,直到收茶制茶爱茶,从内心深处来说,他意识到他的未来岁月属于茶,属于青山茶场。这里虽然冷清偏僻,远处是青山,近处是茶园,但是茶在他心中已是落地生根发芽。就这样,他接过了这幅沉甸甸的担子。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青山茶场已更名为东方茶业有限公司,公司已发展成为年产2000吨,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链结茶农5000亩茶山的柯桥区知名茶企,企业现拥有平水日铸茶、东方日铸红、抺茶、珠茶等品种,茶品销往上海、北京等全国各大城市,也销往乌兹别克斯坦、非洲等地。尤其是“东方日铸红”是近年来重点开发的一款越地红茶,年销量已达2000公斤,每500克售价达1000元,蜚声省内外。
在公司办公室,钱宝良给我泡了一杯今春新制的“日铸红”,并说这是用清明前一叶两芽的初展鲜叶制成的,还把茶叶放在手心里让我观其形。初见“日铸红”,果然外形卷曲乌润,手感重实,芽形匀净。端杯细品时,清香醇厚,回甘厚重,入喉以后更有一屡淡淡的兰花香留于唇齿间,久久不散。
绍兴因会稽山而产茶,自古就有制茶的历史,“日铸茶”又叫“日铸雪芽”,遍生雪白茸毛,有“日出化雪,空留泪痕”的美丽传说。“日铸茶”盛名于大宋,并以皇家贡茶闻名天下。都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看来也只有会稽山这等好山好水才能种出一方好茶,这与酿造绍兴黄酒需要鉴湖水是同一个道理。
品过茶,我急着要亲眼目睹制茶的工场,钱宝良也就一路陪同,并如数家珍。遗憾的是四月中旬的时候,第一批明前茶已经生产完毕,所以我看到的都是空空荡荡的流水线。尽管如此,我还是感受到了一个完整的制茶过程。
绿茶的制作需化费七到八个小时,而红茶则需要十多个小时。红茶制作工艺比绿茶要多上几道,因为红茶是发酵茶,所以红茶的制作成本明显高于绿茶。我记下的红茶制作工艺是:茶鲜叶、萎雕、揉捻、发酵、毛火、炒锅定型、烘干,最后是提香。走过一个个挂着工序名称的工房,感受到的是现代制茶工艺的精湛水准,钱总对着一个个可调温调湿的工房说:“这可是我化了大本钱建起的流水线,比如这个萎雕室,你别看它听起来很简单,萎雕的温度必须保持在30度左右,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通过脱水后茶鲜叶还能保持60%的水份。这个精准的温湿控制也只有机器能做到。”萎雕的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三到四个小时。
炒锅定型这道工艺以前多用在绿茶的制作工艺上,传统红茶的制作是没有这道工序的,而“日铸红”正是借鉴了绿茶制作这道工序,才有了自己的特色,也使“日铸红”变得更加耐泡,香味也更持久。钱总说,因为茶的工艺要不断创新,他经常去浙大等高等院校听课,“日铸红”其中有一个工艺就是采纳了浙江大学龚淑英教授的建议,加强了红茶的“有氧发酵”,才使红茶的色泽和回甘更接近当下品茶人的口味,更适合邀两三好友泡上一壶、喝一两个小时的当代茶文化。
走到球磨抺茶的工房,我见到了两个大型的球磨机,有一种走进了科技馆的感觉,便问抺茶需要磨多少时间,钱总自豪地回答需要22个小时,才出来粉末状的抺茶,可以直接调入牛奶饮用,并做到入奶即化。而抺茶正是东方茶业大量出口到国外的茶品。
参观完工场,我要求带我去看茶山,钱宝良高兴地说,你等下看到的茶树都很小,那是因为今年刚刚改造了茶山。于是我们踏着雨后泥泞的的乡间小道,呼吸着极其新鲜的空气走进了茶园。果然远处黛山青翠,满目葱茏,好一处蕴集了越地山水的灵气宝地。
钱总指着100多亩茶山说,那是他精心改造的六个精品茶种,远处是白茶,近处是黄金茶,左手是武阳春雨,右手是金观音,再高点的地方是中茶108和龙井43号。我听得应接不暇时,他还指了指山上郁郁葱葱的一片说,传统的“平水日铸茶”也有两种,那就是九坑种和福鼎。真是隔行如隔山啊。
著名女作家王旭峰曾经写道:“还未曾见过单只手端一杯热茶,两条腿又迈开大步前行的人,你必须让自己的身躯进入外在的某种静止状态——品茶是一种内在的思想活动,活动的开始始于双脚的停止”。
只有停下脚步、进入静止的状态,人才得以品尝一杯热茶,这就是喝茶的全部缘起。当下,品茶不再只是简单地为了喝茶,更多的是休闲、静心、审美和艺术,在品尝中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和休憩。而茶艺馆其实不只是喝茶的地方,那是让生命在此调养生息的驻地。我想,做了30多年茶业的钱宝良也许早已深谙此道,他想在他的青山茶园里采集更多的来自大自然的新鲜树叶,吸取来自春夏秋冬的天地精华,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艺来锻造出他的“东方茶”系列品牌。冲一泡鉴湖水,喝一壶东方茶。让远远近近的品茶人记住会稽山麓青山茶园里有这样一片美丽的树叶,值得让人期待。
想起来,我也是18岁那年开始学会喝茶的,第一次喝茶觉得很苦很苦,但是渐渐发现了味蕾有苦尽甘来之美妙。从再初大口喝茶到如今在家里用精致的茶具泡茶品茶,其中对茶的悟道,可谓是岁月和时光慢慢堆积出来的。
茶如人生,起起伏伏的是心境,沸沸腾腾的是心情,纷纷扰扰的是一颗渴望得到平静的凡心。品茶,贵在心如止水。喝一壶好茶,犹如读一本好书,得一知己。想体悟茶中真味,每个人得靠自己悟道。
 

 
茶香荡漾宋家店
陈伟鸣
 
五月的雨缠绵绵,编织着湿漉漉的乡思。
从车水马龙的绍兴市区折入平水大道左转日铸岭隧道,我看到山上大大小小树木都被细细的雨滴抹上了浓重的绿色,无限清辉,生发出无尽的勃勃生机和大自然生命的奇光异彩。小溪边的杨柳在碧玉般的水波上摇曳着多姿的倩影,在倾吐对大地的柔情。
我驱车来到了平水镇宋家店村。在一片碧绿的衬托下,古村的白墙黛瓦,起伏错落的屋脊,古朴淡雅,活脱脱一幅色彩鲜艳、极富表现力的画卷。
“我们村自己的新茶”。村书记宋志良接待了我,递上一杯茶。我轻轻地着捧在手,看水灵叶逸,氤氲茶雾,缕缕清气,啜饮喉舌之间,幽香荡漾其中,余味无穷。
宋家店村是绍兴有名的古村落。在这里,一个人很容易感知时光的浩荡和幽深,仿佛内心深处的某个按钮被轻轻揿下,他的意识不知不觉地会融入一种浓郁而深沉的氛围中。
宋家店村的地形、地貌在绍兴市柯桥区南部山区中别具一格,是一块凤毛麟角的风水宝地。村里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将宋家店村描绘得有声有色:
三山高山围西南,南北两桥宋村口,龙角固守洞桥头,狮子白象守门口,村前山呈五金字,磨尖龙脉伸村后,蜈蚣放钳惊群兽,两溪合汇水南流,两座小山似太椅,两只龙手作护手,乌门尖山为帅旗,白果村身是旗手,香樟树冠像绣球,两庙古迹在村首,名人大官真不少,栋梁人才代代有。
村庄位于“茶马古道”的日铸岭下,由原宋家店村与光明村合并而成。史载,宋氏始祖微之启,商王帝乙长子。武王伐纣,周朝定鼎,成王之命封微子于宋,建立宋国,以国为姓。村民宋氏占多数,祖籍河南。相传河南一宋氏(宋汝为)在宋朝为官,因坚持抗金被罢黜。为逃避追究而隐姓埋名,逃往四川一寺院为僧。后其三个儿子中的一个,流落到绍兴宋家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宋氏人口繁衍,陆续在田畈里建宅造房,取名“宋家店”。
“宋家店,向为宋氏聚居之处。日铸岭近在咫尺,这一带‘产茶绝奇’,宋氏族人多系茶农、茶商”,是日铸茶的原产地。古代种植茶树,建造茶栈,主要经营、生产日铸茶。日铸茶香气馥郁,汤色清澈,茶味鲜醇且回味甘甜,自宋朝以来列为贡品。据北宋欧阳修《归田录》记载:“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铸第一。”南宋高似孙《剡录》云:“会稽山茶,以日铸名天下。”在《会稽日铸宋氏宗谱》中也有明确记载。这使我想起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将这些神奇的树叶送到了外面的国度,演绎了人与茶、茶与世界的一个又一个传奇。
今天,宋家店村山峦起伏中掩映着一片翠绿的茶园。而开山种茶者,则是村党支部书记宋志良。
“当时回来,只是希望找到一件值得投入的事业。”回想初衷,宋志良答得非常朴实。
时间回到2011年的春天,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征战多年的宋志良,把园林工程搞得如火如荼。一次平常的回老家活动,改变了他后半生的奋斗航向。他看到生育他成长他的山沟,生活不富,村集体经济捉襟见肘,还欠了一大笔债务。他痛心,难道这块土地就这样下去吗?这可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啊!
镇党委找到他,村落需要他。经过换届选举,宋志良众望所归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如何制订规划,蓝图如何展现?宋志良从乡亲们的目光里看到了对自己的信任。他站在养龙山脉,抬头环视大山相连的山岗和土石沟,心中暗暗地计划,能够帮助乡亲们做点什么?但一想到负债,修道路、开茶园需化费大笔资金,他急得直跺脚。
青山连着青山,人与山村世界融为一幅和美图画。在这优美的图画中,人是主体,人的发展是中心。一家人、一个村的富裕,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对于党员干部来说,那还不叫富裕。只有带领全村人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幸福。
“从我做起”。宋志良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平整了1200平方米的山路。在大门岗山,在笔架山下,他都仔细地周密地考察,对每一项工程,每一个环节,容不得有半点忽视。
宋志良(右一)
要彻底改变乡村的贫穷面貌,要打造“美丽山村,美好家园”,在上级政府的指导下,宋志良和全体党员带领村民实施生态治理行动,充分尊重现有地形地貌、田园风光、农业生态,以增加茶亩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增收,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不失时机地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
宋家店村有6个村民小组,654户1798人,82名党员,山林面积9237亩、农田430亩,毛竹1400亩。村土地流转采取“土地返租——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的方式进行,由村支部、村委会组织协调,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由村上每年支付一定的租金向村民租回承包地,统一规划,统一进行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名优产品——日铸茶生产区。开始做群众工作,动员流转土地时有一定的阻力,宋志良与班子成员挨家挨户走访、解释、讲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很快,村流转土地上升为400余亩,通过平整土地、连片开发、砌坎保土,全部用于日铸茶的种植、培育。
为了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宋志良又想了许多点子。他筹集资金修建茶山道路,建立茶园蓄水池,电瓶车可直接开到茶山,彻底告别肩挑背扛的状态。他邀请专家上课,从茶叶建园到茶树定植,从管理方式到加工技术、台上讲得生动,台下听得仔细。他推广优质高效种植模式,扶持茶业发展。
土地流转给村民和承包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打响了宋家店村的品牌,1280亩山地已变身为日铸茶品牌生产基地,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宋家店村获得了“市级文明村”、“市级卫生村”、“市级信息化示范村”“区四星级党组织”称号。宋志良本人也获得了“平水镇十佳村干部”荣誉称号。
凝望生态茶园,山色葱茏,空气怡人,我眼前浮现出明代《群山云绕图》中“山间云烟舒卷,岩壑幽邃。流泉洒落,远峰飘杳。翠云深处隐现人家”的美丽画面,那跳跃着的绿海里吐出盈盈笑语,让人心旌揺动,心情自然也随之漂浮轻飏。宋书记告诉我:“下一个目标是进一步抓好茶叶优质品牌的生产,将这一最古老而又极富魅力的天然健康饮料奉献给消费者,并加快加工企业的建设。”
是啊,宋志良和全村人一起,弘扬中华茶文化,正朝着美丽乡村梦持续迈进!
 
 
 
 
 
 
 
 
 
 
 
 
 
 
 
 
 
和吕远一起品茶
文 渊
 
一个和风细雨的上午,我和吕远在一起品茶。
因为绍兴市柯桥区茶文化研究会的一次活动,让我有幸认识了吕远。他是木栅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一个名符其实的茶人之家的传人。
吕远的二外公是一代茶圣吴觉农。吴觉农浙江上虞丰惠人,中国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社会活动家,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所著《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被誉为当代"茶圣"。他还最早论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业专业和全国性茶叶总公司,又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创了茶叶研究所,为发展中国茶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吕远的父亲吕增耕,是绍兴的著名茶人,从事茶叶研究六十多年,在改进茶叶加工工序,提高茶叶质量方面多有贡献。吕增耕编写《茶叶加工与加工机械》一书,吴觉农先生为此书作序,他还编著过《中国茶树》和参与编辑《绍兴茶文化》等书。先后荣获绍兴市劳动模范、华东军政委员会贸易部贸易模范工作者奖章和中国茶叶学会科技工作四十年以上表彰状,其事迹编入《中华当代茶界茶人辞典》。
吕远的介绍娓娓道来,不急不缓,像带着一种甘甜的回味,又像肩负一种任重道远的责任,轻轻翻动这本关于茶人世家的大书。
吕远说,我从事茶叶事业,完全是因为父亲,他老人家生前有让子女传承茶叶事业的心愿。
吕远早年在茶叶机械厂工作,后来自主创业,数十年与茶结缘,以实际行动传承了茶叶事业。吕远对茶叶也很有研究,制茶、识茶、品茶融为贯通,谈茶如数家珍。
我对烟酒欲望极淡,但对喝茶有耐心。晚上随手沏上一杯茶,坐在小书房里,一边翻书一边慢慢地品着。茶像清凉的甘露一点一滴地滋润着沉闷、干燥的精神,渐渐地,一天的困顿便稀释在了这种轻松舒适的环境里。
吕远说,喝茶和品茶完全是两回事。“品茶”是一门学问,而且还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品茶的认识和感觉各不相同。
我认同吕远的观点,品茶也是品水、品茶具、品环境、品心情。品茶是一种文化。
有时候,友人送我一小包新茶,果然清香扑鼻,赶紧沏好一杯。可才喝几口,便觉清香已褪,一股药水味飘至舌尖。这沏茶的水不及清泉之甘甜,好茶不幸配了浊水,犹如美女嫁了丑八怪,这茶无论怎么“品”,其味自然是遗憾不尽了。
我和吕远坐在他的安静的茶叶专业合作社,这里青山绿水环抱,品茶聊天,境界超然。我们喝一口茶的声音,似乎也有了鸟叫一样的动听。这就是茶文化。
茶文化集哲学、伦理、历史、文学、艺术为一体,是东方艺术宝库中的奇葩。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 、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 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 、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方面。
中国人偏爱茶,把它列为开门七件事之一。许多年来,上到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都有爱喝茶的习惯。于是,喝茶并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喝茶概念了,它成了一种艺术一种文化。生活中,有了茶经,有了茶道,有了茶文化。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 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
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品茶,我们品的不仅仅是茶的本身,我们品的还有生活。
吕远的生活似乎离不开一个“茶”字,他说,他每天都要到晚上十点以后才能回家,也就是说,他的三分之二时间都化在和茶有关的事上。
我和他泡了一壶“平水日铸”,这是木栅茶叶专业合作社的产品,茶叶在水中漂动,赏心悦目,果然是好茶。
“平水日铸”自宋以来就列为贡品,据《归田录》记载:“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铸第一。” 《剡录》也有记载:“会稽山茶,以日铸名天下。”清代曾专门日铸岭内辟“御茶湾”,每年采制特级茶叶进贡康熙皇帝。
在和吕远品茶聊天中,我对他经营的木栅茶叶专业合作社有了一些了解。木栅茶叶专业合作社位于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优越的兰亭,是一家集中连片开发的茶叶精品基地,拥有标准茶园三百余亩,专业生产“浙江龙井”和“平水日铸”。同时生产出口蒸青条茶片茶、炒青、饮料绿片、红茶等系列茶类。
吕远对木栅茶叶专业合作社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他说,既然爱上了茶叶事业,也就没有回头路了。
吕远在向前进的路上,正在以合作社的三百亩茶山为基础,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规模经济路子,通过土地适度流转促进农民自留荒山集中连片改造,已经成功开发荒山近三百亩,引成规模园区近六百亩。
品茶谈茶,这是文化,也是一种意境。确实,吕远还有很多话想说,关于他的茶叶事业,以及他的远大理想。然而,他的心却静不下来,因为不时有电话打进来,都是一些和茶叶业务有关的事。
吕远摇摇头,苦笑了一下说,身不由己呀。
我说,下次有机会再一起品茶,还是谈茶,谈茶人,谈茶文化。
 
 
千年静候只为一叶起舞
邵江红
 
南方有嘉木,越地有好茶。
源于这一方山水的精妙,家乡钟灵毓秀。自汉朝起,绍兴的茶叶开始走上饮食文化的舞台,千百年来的演绎,从兴起到鼎盛乃至升华,茶这山水草木间的精灵,早已在生命的摇曳里出神入化。
自幼小时就晓得,茶是待客之道。哪怕最穷的岁月里,买不起茶叶,家里也会备着朱红的茶叶末,客人来家的时候,不至于倒出来的是白开水。夏天的时候,外婆会用茶叶末严严地泡上一茶缸,静静地凉在那里,全是琥珀一样的颜色。我们姐弟几个放学回家,总是流着汗忍着渴,冲进家门迫不及待地捧起茶缸牛饮,清香而微微带涩的茶水,温凉温凉地入喉。那时候我就认定,这绝对是世界上最可口的饮品,也是待客最隆重的盛情。
长大了才知道,这茶叶还以颜色分类,以形状分类,以品性分类,我却偏爱那一杯绿茶,最好是嫩嫩的叶尖而做的绿茶,放一撮进白色瓷杯,烧起的开水冲泡下去,卷起的干叶儿在上下翻腾中次第伸展,就像春天的阳光下次第绽放的花朵。那绿色的嫩叶儿舞蹈般地欢腾,无比地婀娜和柔美,散发出淡淡的来自草木的芳香。几分钟后,茶水安静下来,茶叶儿也沉向杯底,白色杯身映衬下的茶水,带着悦目的绿色,干净透明漂亮。带着温度喝入口中,细品,那香醇鲜甜的滋味醇爽而平和,静谧而生动。
有茶就有好时光,这句话放在情感和哲理的高度,茶真是入心入肺的东西。我们绍兴人是很少在茶艺茶道那些繁琐的程序上花费时间的,我们更乐意于在繁忙劳作的间隙,抹一把汗放肆地喝几口茶,咕咚咕咚落肚的时候,疲劳也顿作消散;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或者晚霞缱绻的黄昏,一杯香茗一本书,让心静静地走进别人家的故事里,有茶水温暖的滋润;在两三知己相遇的客堂,清茶一杯佐以叙旧,杯中的水续了再续,气意氤氲不绝。我以为,这应该是很惬意很温和很自我很浪漫的事情,这应该是一段美好时光。
前些天去两溪茶厂访茶的时候,才知道那茶叶还有另外一番景象。“我们不生产顶级茶叶。”这是于总向我介绍的第一句话。想象中,产品应该是越顶级越打造品牌越获得收益,两溪茶厂却放弃“高地”,他们做什么茶?春季气温适中,雨量充沛,正是茶叶冒芽的好时候。首批采摘时间在清明时节,又被称作细嫩采,以采茶芽和一芽一叶的新梢用来制作高级名茶。次批采摘时间在谷雨前后,以采一芽二叶为主,兼采一芽三叶和幼嫩的对夹叶,用来制作大宗茶。末批采摘是成熟采,因为影响茶树寿命,一般茶农不采摘。两溪茶厂主营大宗茶。近二十年的办厂历程,两溪茶厂始终认定经营方向,稳定发展生产,平均年产量9000吨,向非洲和中亚以及欧洲国家出口茶叶年平均5000吨,出口额1500多万美金。当地茶农,包括附近地区的茶农,都会应节向茶厂送青叶或干毛茶,茶厂再做精加工。既创了外汇,也给当地茶农增加了收入,节省了毛茶的运输环节。这是于总给我科普的茶叶知识。
茶厂的工作车间安静而干净,员工们正在包装茶叶,闻得到淡淡的茶叶芳香。一旁桌面上有一只小小收录机在唱越剧,清丽温婉着越腔越调。茶叶和越剧,在这里竟然很搭,很容易将心情放置在这样的境地,连空气也润润地带着绍兴的味道。
叶厚汁浓营养丰富的大宗茶叶飞越万水千山进入异国他乡,传播着中国古越茶文化,演绎着现代国际茶文明,你可以想象那份茶情茶意。每个国度的人们都懂得用茶滋养生命,就像非洲朋友说的那样“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他们将茶叶入锅煮开,加入牛奶、糖和薄荷等调料,奶茶飘香四溢的时候,我相信那一定是一段属于他们的好时光。茶本是无情物,因物赋情。无论是当年外婆泡的大茶缸茶末茶,还是非洲百姓煮熟的奶香茶,无论茶品名优,还是茶貌粗糙,茶心都是一样。
厂子附近就是茶山,刚刚落过雨的天空有着纯净的蓝,齐腰的茶林被雨水洗过,美丽地绿着。已经过了采茶的好时节,奉献了一年的好茶,茶树便在修生养息中,宁静成一幅画。
于千万年之前,一定有一粒茶树的种子,沐浴日月光华,在时光的流淌中长成树,几代繁衍,成行成片。日后有一天,清明或谷雨的时节,某株茶树上的某一枝头,出落一叶鲜嫩的芽,在万千叶子之中,等候一双的采茶女子的纤手,再经过一位茶农的手工烘焙,因缘而落入我的茶杯,只为那一叶起舞,盛开在我的眼前。
 
 
 
 
 
 
                                              
走近茶农人家
吴春妮
 
记得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我不知道为什么肚子不舒服了。家里只有爸爸在,爸爸就说喝几口他壶里的热茶吧,肚子就不会疼了。我以为爸爸是信口开河,因为爸爸自己爱茶如命,他不喝酒不抽烟,就爱喝茶。没想到爸爸还把家里的《本草纲目》翻出来给我看,上面真的写着茶叶有戒百毒功效。说来也怪,喝了几口热茶,不一会,我肚子还真的舒服了许多。从此,我小小年纪便也开始迷上了喝茶。一本好书,一杯好茶,成了我人生的最大乐事。
因为爱茶,我或许可以对茶叶种类如数家珍般说上好多,但真正走近茶农人家,我还真的是第一次。一个初夏大雨后的上午,我有幸走进了位于平水镇剑灶村的平水日铸茶生产基地,茶农汤恭财先生家的绍兴市秦望茶业有限公司。因为此刻已经过了春茶采摘期,而离夏茶采摘还早,所以家里静悄悄的。公司总经理,汤恭财先生的儿子汤帅亮人如其名,是个既帅气又阳光的漂亮小伙子。他热情地带着我们参观了他家的制茶车间。我们在车间里没看到茶叶,只看到了存放整齐的一排排晒青用的竹匾,一只只采茶用的竹篮,还有一些机械化制茶流水线设备。边上还有一台如大冰箱似的机器,我很好奇,不知道这台机器干吗用的。汤帅亮说这台是用来给茶叶提香用的提香机。我想起来,自己前不久在东白山上采了不少的野茶,我也试着在家里用微波炉烘炒了,当时虽满屋飘着茶香,但用水一泡,却没了香味。我这才明白,原来茶叶制作完成后,还需要经过这提香机的提香,茶叶才能吐露出更加诱人的茶香。看完了制茶车间,帅亮又带我们去参观了他们家的茶园。站在被众山环抱着的茶园中,只见远处群山上云雾缭绕,云蒸霞蔚,而近处被大雨洗涤过的茶林绿得是那么的醉人,空气如此清晰,吸一口,仿佛也能品出一丝带栗香的茶香味道。
我们在茶园里见到了正在为茶树除草的汤恭财先生和女主人余苏芹女士。见我们来访,他们马上停下了手中的活,很快地去换了衣服出来跟我们交谈。60岁的老汤看上去气色特好,他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我想这得益于他的辛勤劳动和豁达的做人态度吧。老汤说,他和茶有着不解之缘,17岁开始一直从事着种茶育茶工作。套用现在最时髦的理念,做自己想做的工作,老汤是幸福的,因为他天生爱茶,对种茶育茶工作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所以老汤对茶有着很深的感情。那些茶树在我们眼里或许只是树,但在老汤的眼里那些茶树都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茶树病了,老汤会心疼,茶树挨冻,老汤比自己挨冻更难受。只要看着茶树生机勃勃,老汤心里就舒坦,就高兴。我听老汤口音是嵊州的,一打听,老汤老家果然在嵊州。老汤说他和他的大哥是20多年前一起从嵊州来绍兴平水镇承包茶山的。开始在平江村,那是一座“走进茶山不见天,苦竹柴草连成片”的荒山。他和他的大哥就拿出当年愚公移山的决心,加上大跃进时的干劲,每天起早摸黑,没日没夜地开垦着荒山。等到茶园有了雏形,兄弟俩几乎都脱了一层皮。看着丈夫这么辛苦劳作,身边没有人照顾,妻子余苏芹心里不安了,她在嵊州老家再也待不住了,她一定坚持着要跟丈夫同舟共济,共挑重担。就这样夫妻俩索性把家迁到了平水,成了平水镇的茶农人家。几年后,经过老汤兄弟俩的辛勤耕耘,眼看着茶园有了起色,但老汤是个不安于现状的激进派,按他的话说,他感觉那片茶山说是500亩,但实际也就280亩的光景,零星而且不成片。所以他果断换了地方,来到了现在的剑灶村。我开玩笑说,老汤你真是会挑地方,剑灶村就在日铸岭下,那可是块种茶的风水宝地呢。
要说剑灶村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宋吴处厚《青箱杂记》云:“昔欧冶子铸剑,他处不成,至此一日铸成,故名日铸岭”。这村就因当年欧冶子铸剑时用过的灶而得名剑灶村的。而宋嘉泰会稽志载:“岭下有僧寺名资寿,其阳坡名油车,朝暮常有日,产茶绝奇,故谓之日铸茶”。在唐代《茶经》中,日铸茶即被誉为珍贵仙茗。由此看来,老汤是找了个得天独厚的种茶好地方了。不过老汤说,别看如今这里是整齐归一的茶园,当年也是个柴草连片,荒不见天日的地方。是他们夫妻亲手平整的土地,亲手开挖的沟渠,又亲手栽下的茶苗,经过十多年的不断修正,才有了今天的景象。看着老汤夫妻俩勤劳的双手,我真的被感动了。我们知道粮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我们喝茶品茗时,谁又能想起那些靠天吃饭的茶农开荒种茶,顶着日头除草施肥,冒着春寒采摘明前茶,赶着时间炒制新茶的辛苦呢。就如老汤说的,茶山里永远有做不完的事,忙不完的活。好在有政府对茶农的大力扶持,老汤和他妻子心里充满着希望,每天忙着茶山的工作累并快乐着。
看得出来,这是一个温馨的茶农之家。老汤夫妇是夫唱妇随,儿子又很孝顺,大学毕业同样爱茶的小汤回到了家乡加入了茶园建设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汤帅亮主张大力改善茶叶品种,改良茶叶品质,完善品牌包装。为了推广茶文化,提高绍兴茶的知名度,同时把自己家的茶叶推介给更多的人认识,4年前汤帅亮在绍兴市区开了家“秦望茗茶”,这不但是一个宣传绍兴茶叶的窗口,同时也创建了一个和茶友交流的平台。2014年“秦望”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今年年初,在小汤的努力下,秦望茶叶开始进军电商行业,目前销售业绩喜人。对此,汤帅亮说,茶叶是一个古老的产业,但是市场却永远都在变化,茶农只有及时跟上市场的节奏,才能让日铸茶拥有源源不断的活力。
小汤对茶叶销售有独到的营销理念。前不久他邀请了30多个留学生来到自家茶园体验茶文化。这些来自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6个国家的留学生,每人各挎一个小竹篮,来到茶园体验采茶的乐趣。他们一边采茶、制茶、品茶,一边通过互联网,把秦望茶业公司的茶叶信息向了世界小汤说,如今是信息时代了,像他父亲这样埋头卖茶叶的模式已经成为了“过去时
在我看来,汤氏茶业,无论是老一辈茶农还是新一代茶农,他们身上都闪着如茶叶一样的朴实清香。老汤说他们家作为茶农人家守信用,重品质是必须的。他们家种的都是有机茶,绿色无公害茶叶。而一些达不到要求的茶农朋友经常会提出以高价购买他们的包装盒,但为了保证日铸茶的声誉,老汤宁可得罪朋友也不肯砸了自己的品牌。而小汤在“秦望茗茶”同样以诚信做生意,保质保量,绝不以次充好。这就是两代茶农心中那份干净如清茶般的醇厚品质。

 
金藏丹家村
金晓明
 
一夜的暴风骤雨,以为能阻挡住我们此次采风的行程。还好,天明时分,雨渐渐消停了。匆匆赶到集合地点时,雨似乎跟我们捉了个迷藏,不见了踪影。望着窗外被大雨洗礼过的城市,顿觉畅快了许多,想必我们要去的目的地,一定更有一番清新诱人的景象。
来自各行各业的作家共有12人,在区茶文化研究会本部稍作安排,我们将被分成12个采访点,分别对散落在整个柯桥区的茶企、茶农进行面对面采访,从而完成“体验茶企、茶农创业氛围,以文学的形式宏扬茶文化,推动区茶叶品牌建设”的目的。
我要去的地方叫丹家村,一个陌生而又略带神奇的茶叶专业村。一路上,区茶文化研究会的金秘书长热情地为我介绍起有关茶的历史文化以及丹家村一些历史渊源、发展现状。让我这个“门外汉”在很短的时间内粗略明白了关于“茶”的一些深远厚重的历史与显要地位。侃侃而谈之间,有着三十几年茶叶生产经验的金秘,自然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丹家村地处柯桥区王坛镇,是区海拔最高的一个行政村,平均海拔在665米左右。车到王坛镇政府再向南行驶没多久,就进入了丹家村的地界。据此次采访对象,浙江省茶叶炒制能手董文江介绍,他们村纵贯有十余公里,是个典型的高山村。在近四十分钟的爬坡过程中,车窗外最慑人心魄的当是远处绵延的群山,以及缭绕于山间的似飘带般的云雾。恍忽间,让人误以为是搭乘在缓慢爬升的飞机上,渐渐地,渐渐地,离蓝天白云更加亲近了。
整个村四面环山,风景优美,空气清新。除了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外,自然资源也相当丰富。这里的山势非常陡峭,车在盘山路上行驶,一边是似屏障般的山峰,另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沟豁,特别惊险刺激。我喜欢这样的山,喜欢它的粗旷与野性,喜欢它带给我的超级震撼力。董师傅说,远处就是著名的“五百岗”,虽然没有人真正统计过它是否有五百个岗,层峦叠翠的奇观,着实让我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沿途还有“雄鹅峰”、“雌鹅峰”,相对而立,似在亲密交谈、戏嬉,给人以无限想象。
丹家村由方圆大小共1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农户450户,总人口1300余人。以山林、茶叶、竹园为主要经济来源,尤以茶叶的品质闻名于省内外。由于丹家村良好的地理位置,特别适宜茶叶的生长。全村地处较高海拔,长年云雾不断,即使在高温大旱季节,也能获得雾露滋润,在一定气温与湿度下生长的茶叶,品质与口感异常优越。每年春茶上市季节,全村上千亩茶园采落的青叶或成品均被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抢购一空,价格比邻近几个镇村要高出许多。由当地特级炒制能手加工的茶叶成品更是作为头茶中的贡品,享誉茶界。
丹家村的茶园有一个特征,都生长在半山腰以上的。在10余公里的狭长地带,每座山的山腰往上,尽是一垠垠修剪整齐的茶树,绕在群山之间,犹如天降神笔,妆点着这一方美丽风景。
据董文江介绍,他家有茶山二十余亩,在村里不算多,年收入四、五万元。茶叶生产管理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尤其在这高山之间,能够坚持下来的除了一些上了年纪的,村中已经不多了。从董文江的言语中,我也读懂了作为茶农的艰辛。
好在这几年茶叶价格的不断攀升,又给他们带来了信心与动力。由此,村里正在进行合作经营模式的施行,采取管理、采摘、制作、销售一条龙,避免了许多由于管理不力造成茶叶产量下降或者销售不畅的问题,从而优化生产资源,提高了茶农的经济效益。
由于茶叶的季节性特征,除了采茶季节在家帮忙,其他闲余时间董师傅一直在杭城打工,供儿子读大学。如今儿子已经毕业工作,夫妻俩总算能松口气,静下来专心于茶叶的生产管理,毕竟在董文江的心里,茶叶是他最熟悉与心爱的东西。从他向我们展示历年的获奖证书中,我明白了他的潜能与价值。我曾几次鼓励他,让他潜心于茶叶的生产、制作,凭他的才艺,一定能做出一番成绩来的。金科也肯定了他的技艺,同样的茶叶,经他制作,经济价值会有较大提升。在机器制茶盛行的年代,能够把这份手艺一直传承下去,也是对茶艺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光大。
喝着董师傅亲手炒制的茶叶,谈论从远古的女真民族到盛唐、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悠久发展历史,让人震惊,也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从当时“一担茶可换二十匹马”的战略性物资,到唐宋时期达官贵人品茗专享的贡品,再到如今人人都能“撮泡”的家用必备之物,领略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和茶文化发展普及的脉络。如今从茶叶生产管理到建立自主品牌,这又是一次质的飞跃。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没有一种长远规划与思维,品牌即使建立起来,也是一个空壳,得不到大众的认可。品牌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种长期的积淀,根深蒂固的过程。犹如这大山深处的茶树,虽历经百年仓桑,但凭它自身发达的根须,坚定地站在这里,仍能郁郁葱葱,青春焕发。
丹家村是个神圣的地方,我们在董文江家呆了近四个钟头,周围浓雾笼罩的茶园见证着这一切,如果从山脚望,我们就飘在云端之上,可比“神仙”一样。“高山云雾间,品茗闻茶香”此情此景,不胜感慨。在如梦幻般的地方,这二叶一心的沉浮间,顿觉有一道闪耀的金色逐渐聚拢,笼罩了整片山谷。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深山幽谷中,会生长出令人羡慕的宝财富。
 
 
 
 
 
 
 
 
 
 
 
 
 
 
 
日铸岭下的新故事
汪志成
 
一场春雨刚刚停下,风很轻地吹过来,带着些许的潮湿。车子沿着山间公路向会稽山腹地行进,群山慢慢地撩开晨岚的纱缦,那树,那草,那涓涓的溪流……天地间的一切似乎都被绿色浸染过的一般,空气带着沁人的清香,吸一口,便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前面快到日铸岭了,那漫山遍野的茶蓬里隐约有轻脆的笑语传来,那翠绿的茶陇里似有鲜艳的彩蝶在起起落落……
在我的心目中,日铸岭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是一则动人的故事。相传,春秋争霸时,越王勾践为了打败吴国,报仇雪耻,命铸剑大师欧冶子上会稽山铸一把盖世无双的宝剑。欧冶子在会稽山中多处筑灶铸剑不成,到日铸岭下的一个山湾里筑灶铸剑,竟是一日铸成,这就是风吹发断、削铁如泥、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剑”,日铸岭也由此得名。
继后,击剑高手越女在日铸岭下的这个山湾里习剑达十年之久,一直练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那剑锋刮起的飕飕寒风,竟把山坡上野茶树叶子上的晨露化成了雪一般的严霜,久而久之,这茶树叶上的严霜成了嫩叶上的一层毛茸茸的绒毛,嫩芽居然能长到两、三寸长,这真是奇茶啊!后来人们把这奇茶誉为“日铸雪芽”,又名“兰雪”。这“兰雪”茶经精心制作,再用日铸岭下的山泉水冲泡,那雪芽竟是在水中亭亭竖立,如雪之魂,如兰之精灵!细品这茶水,更觉清爽幽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到宋朝时,这“兰雪”茶成了专供皇帝独享的贡品,“御茶湾”由此得名。
山中有老人告诉我,这御茶湾是阴阳之气交汇之地,山窝窝里聚集着日月精华呢!不然,这地方怎么铸得出盖世无双的宝剑来?怎么长得出如兰似雪的奇茶来?想想也是啊,这日铸茶千百年前就名扬四方了,北宋欧阳修的《归田录》中就有云:“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铸第一。”南宋高似孙的《剡录》中也有云:“会稽山茶,以日铸名天下。”可见,日铸茶的名声是远远早于西湖龙井的。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日铸茶也几度起落,御茶湾也几经兴衰,或战乱,或动荡,或历史的转折与跨越。而一兴一衰,一衰一兴正符合大自然的法则,是事物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跨越新世纪、走向城市化的历史大变革中,成千上万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人们暂时顾及不到一个处于深山中的御茶湾,也是很自然的事,于是几年下来,御茶湾便成了杂树、荆棘和茅草疯长的荒坡。
然而,有人舍不下它,舍不下一方具有独特自然环境和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风水宝地。他是谁?他是来自小舜江村的土生土长老实巴交的山里人黄柏松。这位憨厚朴实的中年汉子为什么要带着妻儿,一家人落户到日铸岭下来创业?拉开话匣子,他的话头就长了。
原来,黄柏松的父亲曾经在这日铸岭下创办过一家集体茶厂,黄柏松的父亲是个有卓见的山里人,他觉得日铸岭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在日铸岭下开办茶厂,弘扬悠久的茶文化,是继承先贤,福泽后人的事业,必定大有可为。茶厂办起来以后,解决了当地一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特别是安排一部分困难家庭的子女进厂,使他们脱贫致富,工人们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涨,茶厂越办越兴旺,黄柏松他父亲忙里忙外,既要管生产,又要管经销,实在忙不过来。有好心人向他提议,让他儿子进厂工作,黄柏松的父亲却摇摇头,他觉得共产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自己是共产党员,怎么能将儿子安排进厂呢?这叫谋私!他坚决不干!
后来,黄柏松的父亲终于累得病倒了,但他还是强打精神带病坚持工作,尤其是注册“平水日铸茶”商标的事,他一定要亲手去办好,因为他觉得这是自己留给后人的一笔无形资产。后来他病情越来越重,躺在床上无法起身了,他这一躺倒,厂里回收资金就碰上了困难。欠款单位说,我们是欠黄厂长的,叫黄厂长自己来取吧。厂里收款的人员连忙解释说:黄厂长卧病在床,无法来取款啊!对方单位则说,我们怎么能相信你呢,除非让黄厂长的儿子一起来收款。在这样的情况下,黄柏松的父亲才同意儿子进茶厂。
黄柏松进厂以后,除了协助催讨应收款外,一有空就下车间参加劳动,虚心向老师傅讨教制茶技术,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把每道工序的技术要领都学到了手。
后来,茶厂也开始转制。黄柏松是个脚踏实地的人,他觉得自己还嫩,虽然各道制茶工序的工艺技术要领已经掌握,但企业如何管理,产品如何营销,他心里还没底,因此他没有参加竞争,茶厂转制转给了别人。这时候,在外乡办茶厂的一个朋友向黄柏松伸出了援手,邀请他到厂里去搞产品营销。黄柏松觉得这正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于是他一边虚心学习、讨教、摸索,一边脚踏实地地干起来。他走南闯北,不辞辛劳,每一位客户都诚心相待,每一件细小的事都用心去做。由于他待人诚恳,老实守信,赢得了合作单位的信任,业务很快打开了局面,他把大批精制茶销出去,又把大批毛茶收进来,忙忙碌碌一年干下来,到年底竟赚了二十万!他这样干了几年,便有了一笔可以创业的积蓄。
于是,黄柏松重新来到父亲创业的日铸岭下,这时,他看到父亲当年创办的茶厂已经倒闭,父亲当年注册的“平水日铸茶”商标被闲置。黄柏松感到十分痛心,于是他跟当地村委领导商量,重新把茶厂办起来。他要把父亲未竟的事业接过来,把父亲留下的“平水日铸茶”注册商标发扬光大,让山民们辛辛苦苦收获的好茶打开销路。
黄柏松的行动得到了许多山民的热情支持,他们纷纷把自家分得的一小块一小块的山地归到黄柏松的名下,让他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经营,黄柏松就把“日铸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了起来。接着,黄柏松花血本把御茶湾的承包经营权买了下来,他要开始续写日铸岭下的新故事了!
当时的御茶湾已经是荆棘丛生,荒草萋萋的荒芜之地,黄柏松带着妻子和数十个山民上山垦荒,使御茶湾恢复当年的容貌。然而,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把山坡上的荆棘、杂树、茅草除掉,又要小心翼翼地把遗留的老茶树,甚至每个遗留的茶树根保存下来,经过松土、培土、施肥,使其重新抽出新芽来。空缺的地方就补上数万株新茶苗。这么一干,黄柏松各项费用就投下了六万多元!而他当年的收入仅几千元而已,这样亏本的傻事,我相信只有黄柏松愿意干,因为这是他的事业。
为了这事业,他把御茶湾头一年产出的新茶分送给品茶专家们品尝,专家们品尝后都认为,这茶品风味独特,真正具有日铸茶“甘液华滋,悦人襟灵”的品性。专家们的赞誉给了黄柏松更大的信心,他要让“平水日铸茶”这个品牌擦得更加光彩夺目!
然而,光彩夺目的品牌并不是他一人独享,黄柏松成立“瑞丰茶叶专业合作社”,让日铸岭下的十二个茶业经营商共享“平水日铸茶”品牌。
因此,黄柏松把“平水日铸茶”这个品牌看作比生命还重要,他立下规矩:凡使用“平水日铸茶”商标的茶品,茶园里一概不得使用任何化肥、农药,他自己更是用行动垂范,炒茶用的是山坡上砍下来的杂树作为燃料,这样既避免了杂树与茶树夺肥料,又节省燃料成本,更使“平水日铸茶”真正成为无公害的生态绿色产品。
柯桥区委、区政府、区茶文化研究会十分重视“平水日铸茶”品牌的保护和开发,专门成立了平水日铸茶品牌管理服务中心,推行生产许可制度,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实行商标使用、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产品包装、指导价格“五统一”管理,确保品牌的信誉度,不断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春风化雨,雨后的日铸岭天朗气清,御茶湾满目青翠,采茶姑娘头戴太阳帽,穿着鲜艳的服装,在绿油油的茶陇里如彩蝶般飞舞,脆生生的笑语、歌声远远地飘过来,在山湾里悠悠地荡扬……黄柏松告诉我,他的梦想是使御茶湾成为绍兴的一个风景点,让世界各地的朋友都到御茶湾来休闲观光,品尝日铸岭的千年名茶,让平水日铸茶名扬世界!我想,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怀下,实现这个梦想不会很遥远。
 
 
 
 

 
陈加炎
 
出古城绍兴往南约20公里有一条“玉龙”,这条“玉龙”已在茶文化的天际中神舞了30余个春秋,舞出了风姿,舞出了精彩,那就是柯桥区玉龙茶业有限公司。
乙未暮春,随着区茶文化研究会和区作家协会“走茶企、访茶农”系列活动的启动,笔者随车前往位于稽东镇的玉龙茶业一睹真容。
见到玉龙茶业老总李亚根的那一刻,我觉察到这位半百年纪的汉子透着一种精神、散着一股精灵,是个气质中人。但是观其外表,却又让我惊讶而且茫然:蓬松的头发,瘦削的面庞,铜色的皮肤,普通的着装,这沾着缕缕山乡生态味儿的形象,哪里像个想象中大腹便便抑或戏架十足的老板?
递过名片,落座聊天。于是玉龙茶业的昨天和今天便渐渐地清晰了起来。
在稽东山区,世传着两只“老虎”,一为“白老虎”,一为“黑老虎”。“白老虎”即蚕茧,“黑老虎”即茶叶,所谓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山区的两大支柱产业,那里的村民就是靠着两只“老虎”来养活自己。而李亚根的祖上选择了一只“黑老虎”,凭着自己的才干做茶叶、贩茶叶,渐成当地首屈一指的富翁。后来这“祖业”传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其时国家计划经济,一律的集体所有制,李亚根父亲的思想被束缚了,一心想继承茶业的他叹息没有实现夙愿。但是尽管如此,还是束缚不了他的那双勤劳的大手,这个在村人眼里定格成“力王”的汉子,如果哪一家造房子没有他到场,这房子就很难造成。
李亚根的父母亲生有五个子女,他是老四、是独子。但在这个国家最为困难的时期,多的时候,家里同时有四只书包要背,没经济来源,做父母亲的该有多难多苦呵!于是1981年,从小就聪明懂事的李亚根16岁初中一毕业,就毅然放下书包,拎起兜篮跟着村里的父老乡亲上山采摘茶叶,开始为父母亲分担经济压力。
说到这里,李亚根神情平和地啧了一口茶,然后望着杯中渐渐下沉的茶叶继续道,我这个人基本没有悲观的情状,一切都作正常想。就说我第一年参加农业劳动,季节时在茶厂烘烤茶叶,干最苦最累的活;季节后开始治虫、开山、锄草,干培育茶叶的活。这对于一个未成年的人来说,辛苦是可想而知,而且每天得到的2.5工分的劳动报酬,只值人民币1.50元。咦——可现在嚼起这味道来就像杯中的茶一样,很是有回味感的,因为它给了我一方磨练的天地,给了我一个成熟的机会。
这样的活干了一年以后,看看劳动报酬少得实在可怜,于是李亚根的心不安分了。终于在亲戚的介绍下,跟着一位师傅学做了木匠,风风雨雨地远走安徽、河北、黑龙江等地做木工。直到1985年下半年,李亚根一横心,竟然自作主张地将做木匠赚来的钱买了一辆比现在的宝马还罕见的摩托车,然后带一身青涩、携一腔勇气,从河北丘县出发,花33夜时间骑车回到了稽东。不料到家的那天下午,才得知放不下心的母亲已于当日上午赶去了河北看儿子。说起这一母爱,李亚根立马泪花晶莹了。末了又道,在人生的历史长河中,母爱总是让人感天动地的。
回到家乡后不久,李亚根又果断地卖掉摩托车,然后买进一辆拖拉机,专职跑起了以收茶青为主的运输活。记得1983年上半年,茶叶收购遇上了滞销期,茶农辛辛苦苦采下来的茶叶没人要。看着这一困境,对村民怀有同情之心的李亚根心疼了,居然一咬牙干起了收购、加工、销售茶叶的活。这是他真正与茶结缘的第一步,他没想到自己的一生将从此举起茶业的接力棒,然后在那个五彩缤纷的茶文化园地里尽情地挥舞。
收购、加工、销售茶叶一段时间后,李亚根终于力所能及地化解了茶叶的出路问题,也同时尝到了运作茶叶的甜头。不久,自觉有了一定经营能力的他就大胆地承包了村初制茶厂。这家茶厂虽然规模不大,仅100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机器设备也很简陋,1台杀青机、1台揉捻机和4台炒干机,但李亚根很是满足,因此也很是投入,他在家人,特别是在时任村茶叶组组长的母亲的通力协助下,将茶厂打理得井井有条、蒸蒸日上。于是3年后的1987年,李亚根又先后承包了大桥、复兴、平阳等村的初制茶厂。之后,又承包了陶家厂村初制茶厂,然而这一次,他终于招来了风险,产品滞销,库存积压,经营走入低谷。
怎么办?面对这一突发事件,虽然李亚根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毕竟是平生的第一次挫折,他一时乱了方寸、没了头绪。于是在父母亲的再三开导和引导下,终于明白了挫折是催熟人生的一味良药,只有迎难而上、化险为夷才是出路。于是李亚根顿时来了正能量,一个取代“陶家厂”的大胆想法在他的脑中渐渐成型——走转型升级之路,向精制茶厂迈进!于是当机立断,成立了一家绍兴县绿源精制茶厂。
这是留存在李亚根心灵深处最为难忘也最为珍贵的一段历史。那一年是199910月。
绿源成立以后,李亚根便四出筹集资金。由于人缘好、名气大,许多熟悉与不熟悉的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这让他欣喜万分。当然,李亚根对这些雪中送炭的人是心存感恩之情的。其中有一位老乡一次性借给他10万元钱,李亚根除了按时支付利息外,还每月给他交“五险一金”。现在这位老乡每每拿到养老金的时候,总是这样说,李亚根比我的儿子还要好呀。李亚根就这样凭着自己的信誉和自己的情感换来了精制茶所需的圆筛机、风选机、炒车机、拣梗机等机器设备。此后,除了做四季毛茶外,空闲季节可以生产精制茶,这样不仅增加了茶叶品种,还拉长了生产时间,效率得到最大化。此后,为了节约用工成本,李亚根夜以继日地沉在茶厂里,把握每道生产工序,自己搞新产品开发,自己当质量监督员,自己做机器维修员。这样苦心经营了2年多,企业效益遂呈上升之势。后来为了业务发展需要,在厂房受阻的情况下,李亚根只得将茶厂搬到平水镇十二量村的闲置厂房内。
而你今天所见到的玉龙茶业,是200610月建成投产的,是稽东镇招商引资需要而赐予的一家“回归企业”。现在茶厂的厂房面积扩至13亩,厂房面积之大,机械化程度之高,茶叶品种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呀!
说着这话的时候,只见李亚根的脸上漾起一阵幸福的成就感。顿了一下,又神情自若地告诉我,茶厂先后出巨资200多万元,于2012年年底引进一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次年年初正式投产,成为全县第一家拥有该流水线的制茶企业。此后,再次引进一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鉴于这一敢于创新、勇于提升的举动,20144月全省制茶业现场会在玉龙茶业召开,会上受到了省市县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现在,已成为会稽红茶业原料基地的玉龙茶业品牌度正在日益飙升。她的产品销售区域,由原来的以长三角为中心点,进而向着黑龙江、内蒙古等边陲地区挺进。其中的平水日铸茶更是喜人,产品覆盖到了世界各地。玉龙的品牌从何而来?对此李亚根笑曰:品质是基础,品牌是效应。产品一旦有了品质,品牌就水到渠成。说完,李亚根举了个例子。那是2013年,一个坦桑尼亚人在柯桥区农博会期间无意看到玉龙茶业生产的平水日铸茶,觉得外观精美,就买了两包。回家后经试泡,见茶清澄可鉴、芳香袭人,一尝果然茶味浓郁,直沁心肺,于是当即召来同在中国轻纺城做生意的友人一起品尝,然后在一片赞同声中携友人再度返回农博会,购得平水日铸茶5斤。现在,该外商已与玉龙茶业的柯桥专卖店老板结成了朋友,他以自己的现身说法,把平水日铸茶介绍到了河南商会的茶客那里。除了这种借助外商发挥“以商引商”作用,玉龙茶业更多的是通过政府手段开展品牌推广,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开设专卖店来展示产品,赢得客户,带动品牌效应。
李亚根(右一)
现在,主要生产越红牌红茶、平水日铸茶、平水珠茶的玉龙茶业荣誉连连:浙江省林业龙头企业、浙江省示范茶厂、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绍兴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014年,公司的越红品牌,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现在,专业从事茶叶生产经营、产品研发和销售大众茶和名优茶的玉龙茶业,有着1200余亩的专业生态茶园和3500余亩的联结农户茶园作后盾,有着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作保障。然而掌门人李亚根并没有就此而止步,他一直牢记着母亲的那句箴言:甩起眉毛做事,勒紧裤腰做人。他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她是希望自己的儿子永远保持做人的朝气和勇气,弘扬山里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永不言败的志气。
是的,这真是李亚根做强做大企业所需要的精神动力。这时,只见坐在面前的李亚根的瞳仁里冲出一片怡悦,然后很有底气也不乏地气的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我要运用天时地利人和三大元素,花五年左右的时间拓展绍兴市场,让老百姓买得起、喝得到玉龙茶业生产的放心茶! 
因此,走在事业上坡路的李亚根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可以放弃家庭,一年四季吃住在公司,把公司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全部;为了树立品牌,他可以废寝忘食地上茶山、下车间,牢牢把握着茶叶的进出口关;为了传承祖业,他可以放纵儿子,让儿子跟着他人去学经营知识,掌握生产技术……
“以人为本,生态立业,诚信经营,塑造品牌”。这是玉龙茶业的企业宗旨,相信李亚根循着这一宗旨,在茶文化的天际中舞出更精彩的人生,作出更辉煌的业绩!
我们期待。
      

 
大山中走来“山娃子”
边锦祥
 
季春的一个上午,走进群山环抱的稽东镇,四周望去,群山起伏如层层波浪一山高过一山,苍松翠竹淡雅柔和,多姿茶山四季长绿,百花争艳各不逊色,此起彼伏,一如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绍兴山娃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就在这“世外桃源”中,总经理黄望治正约了几个友人在他的“茶室”品尝“山娃子”龙井功夫茶。对于我的到访,黄望治起身热情地邀请我一同入座,并把一杯“功夫茶”送到我的手上。
黄望治看上去大概是知天命的年龄,虽生在大山深处,同我想象中山农粗犷的模样却对不上号。他脸色白净,显得有些斯文,胖墩墩的圆脸总是挂着笑形。
这时,黄望治的手机响起,是钱清的一家纺织品公司打来的,对方说从网上看到400元/斤的“山娃子”龙井茶,已下单购买了20斤,要求马上快递过去。黄总告诉对方,下午马上派专车送货上门!搁下电话,他很快打电话给货车驾驶员,要求他中饭后将20斤“山娃子”龙井茶送到钱清去。
就这样,不到5分钟时间,一笔单子就搞定了。然后黄望治继续同友人们品茶、聊天,显得十分悠闲。
“绍兴的‘山娃子’农产品已声名远播了,去年香榧销售达10万斤,龙井茶3万斤以及笋干菜4万斤、笋干1万斤。今年第一季度仅线上销售香榧就超过3000斤,山娃子龙井茶虽然今年刚刚上线,也已首战告捷,近一个月线上销售也有近2000斤。”黄望治欣喜地同友人们交流着。
其中的稽东镇林特站站长李陈安深有感触地说,山娃子这个农产品品牌确实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不仅绍兴本地,就连上海、北京、广东和杭州等市场等大城市都很喜欢“山娃子”农产品。
“‘山娃子’这只农产品的商标到底有多少‘含金量’?能体现出多少价值?”,其中一位茶友问道。
黄望治说,有一个事例可以印证其价值,2011年7月份,为了准备一个月后的香榧收购资金,他通过商标质押融资方式,把“山娃子”这只商标抵押给金融单位,竟换来了500万贷款的“真金白银”。
“这在当时我自己都没有想到的”黄望治说。
说起“山娃子”这一商标的由来,黄望治说,实际上“山娃子”这一名称最初是稽东镇中心校起的。
曾在稽东镇中心校担任校长的濮朝阳说起“山娃子”这一名字,是记忆犹新:稽东镇青山毓秀,从大山中走出来的山娃子们,凭着大山所赋予的坚韧、执着和灵气。1989年,稽东镇中心校几位爱好摄影的教师自发在几所村完小开展摄影兴趣小组活动,并创办了“山娃子摄影社团”。
上世纪80年代,拥有相机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为了让孩子们学好摄影,几位工资只有100多元的老师每人都花了两三千元买了几架相机给孩子们使用。彩色照片花费大,就拍黑白的;没有暗室,就把老师宿舍窗户拉上红布;没有暗袋就钻被窝;没有冲洗设备就用洗脸盆;平时要上课,就星期天带学生出去创作。
山水稽东,诗画村居。以山为依,以水为托,以茶为灵,以榧为魂这里拥有好山好水好空气,一个休养生息的生态之地。原生态的山区自然风光给这批“山娃子”们带来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和用之不竭的摄影素材。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93年第五届“大众摄影杯”全国少儿摄影比赛中初露锋芒,获2金、4银、5铜的好成绩,开始引起摄影界的瞩目。截至2009年10月,“山娃子摄影社”在全国获奖500余人次,获国际奖6人次,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560余幅。学校先后被命名为“绍兴县山娃子摄影艺术学校”、“绍兴县素质教育特色基地”、“浙江省少儿摄影之乡”。
自此“山娃子”这一名称声誉鹊起。
聊着“山娃子”,李陈安向我介绍说,随着“山娃子”日益声名远扬,当地政府在思考着让“山娃子”这一教育品牌“嫁接”到香榧茶叶、竹笋板栗等等当地的绿色特色产品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稽东镇是柯桥区的农业大镇,是香榧、茶叶、毛竹的主产区。农产品资源丰富,既有香榧、板栗、茶叶以及笋干菜等传统农产品,又有美国提子、黑花生、紫番薯等新引进的特色农产品,而且其总量很大。
于是,当地政府、学校和有关企业联手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1997年12月“山娃子”商标正式注册,共计4大类44个品种的商品在注册范围内,并先后创办了“山娃子纯净水厂”,“山娃子农产品开发公司”,“山娃子农产品市场”,“山娃子农庄”,而且成长势头强劲。
“1999年,政府就农产品销售难决定创办‘山娃子’有机食品市场,要求市场内经销的当地香榧、茶叶、笋干、干菜等等所有农产品全部主打‘山娃子’商标,并找到了当时镇里有名的农产品经济人黄望治,要他来负责经营这一市场。”李陈安一直担任稽东镇林特站站长,他忆起当时挑选黄望治来经营机食品市场仿佛就在眼前,这小伙子肯吃苦,有经营头脑,是稽东农产品经济人中的翘楚人物。
15年前,稽东连接外界的交通很不发达,山区农产品要销出去,全靠背扛肩挑、走村窜巷到城里去销售。
“我当时还只有30出头,那时稽东的香榧、茶叶、笋干、干菜等农产品销售全部靠村里的一些贩销户用拖拉机装运到柯桥、钱清等地,然后我们骑着自行车走村穿巷地去销售。”黄望治说,100多斤的农产品,一般要两天才能销售完,实在麻烦。
全镇山农家里的农产品大量被积压,一些外地的贩销户专门到稽东挨家挨户进行收购,由于积压严重,山农也便只有贱卖掉换几块油盐佃。
李陈安说,“山娃子”有机食品市场建成运作后,正式更名为山娃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公司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把全镇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效对接。
与此同时,还在绍兴本地建立起多家直销网店,还先后在上海、北京、广东和杭州等大城市设立了“山娃子”农产品销售点。销售渠道的建立,织就了山农们农产品的销售直通网络,由于香榧、龙井茶等农产品以“山娃子”为品牌,产品价值显著提升,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也大大提高。如香榧的青果收购价由原来的20元/公斤左右稳步上升,2012年提高到80元/公斤,涨了4倍。
黄望治说,这些年来,山娃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搭建的销售渠道成了农户们把农产品销售到全国的“黄金通道”,除了绍兴本地,在北京、上海、广东和杭州等市场都可以找到来自稽东的“山娃子”农产品。“山娃子”所销售的香榧、龙井茶等农产品中,有80%是稽东本地收购的。
香榧、茶叶是稽东镇的林业特色主导产业,也是当地农民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
李陈安说,近年来,稽东镇通过政策引导、基地拓展、科学栽培、龙头培育,香榧产业迅速发展,目前该镇香榧种植面积达到近5万亩,其中老榧林2.5万亩,年产香榧干果40—60万公斤;种植茶叶1.9万亩,年产量近4万担。但近年来,因为受三公消费的限制,销售形势也一度受到影响。
“稽东香榧、茶叶等农产品产量大,在新形势下如何扩大农产品的销路,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黄望治说,为此,他决定通过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拓展销售渠道。2013年10月份,“山娃子”农产品正式在“天猫”上线。
“2013年上线的最后一个季度,线上销售香榧就达2000多斤,去年,线上销售香榧已超过10000斤。目前通过网上拓展销路,三公消费的影响目前已基本抵消了,去年通过网上销售的香榧已经占总销量的二分之一多。”黄望治说,随着香榧线上销路的打开,销售价格开始从原先的200元/公斤,上涨到每公斤240元/公斤。干果价格卖得高了,对山农的青果收购价也开始“水涨船高”,去年达到40元/公斤。
香榧出现价格回升,榧农们因此普遍受益。稽东的“山娃子“农产品经过近年来的打造,已经名声在外。
黄望治说,近年来,以“山娃子”命名的香榧、龙井茶、笋煮干菜等系列产品开发是方兴未艾。今年“山娃子”龙井茶、笋干、笋干菜等也开始进入他的“天猫”店,销售渠道已逐渐打开。
“山娃子”已经成为绍兴乃至浙江的一个农产品品牌,一张名片,一种文化……

 
南方有嘉禾
朱建平
 
村里有一茶叶加工场。茶叶加工场就在学校边上,一到采茶季节,学校操场和茶场的晒场上,就成了茶叶的海洋。这些大堆大堆碧绿的茶叶青叶,使得整个学校天天沐浴着茶叶特有的清,让我们这帮玩得泥猴子一般的小屁孩,也变得香喷喷。每到这个时节,学校的老师就把我们管得紧紧的,特别是下课的时候,老师都会站在摊晒着的茶叶青叶边上,不许我们踏入。后来推行山林承包责任制了,我家也分得了十来亩的茶园,我这才明白,茶叶在农民眼中的价值。它不但是我们姐弟几个一年的书费来源,也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所以,一到采茶季节,家里不分老幼,全家出动,上山采茶。在这段时间里,就算上课迟到,老师也不会批评。
这是一段儿时的记忆,若不是在柯桥区茶文化研究会遇上木客村茶业合作社的冯启华,或许会永久尘封在心中。冯启华比我小好多岁,老家是稽东的,和我的老家隔山相望。因为同是从山窝窝里出来,儿时都有着为了多卖一分钱,走很多路去茶叶加工场卖青叶的经历,让我们有了共同语言。
我说,我小的时候看过红茶的制作,但一直不知道绿茶的制作,特别是珠茶的制作,对我有很大的神秘性。冯启华说,这几天我加工完香茶炒青后,刚好在做珠茶,可以满足你的欲望。我说好。于是就随他来到位于兰亭镇木客村的茶叶合作社。工厂规模不大,但还未进厂门,就闻到了一股浓郁的茶香。车间内,七八只大铁锅架在燃烧得旺旺的茶灶上,铁锅上面是由电动机带动不停翻动的炒茶机,铁锅内是小珍珠状的茶叶。冯启华顺手抄起一把茶叶递给我捏了下,因为还没有完全加工好,这些茶叶捏上去松松的。他说,这是在炒青的基础上继续加工的,别小看这炒茶机在机械的翻转,里面有很多的奥秘呢。这些茶叶需要重揉、重压,揉、炒结合,才能成为团形,制成炒青圆茶,能圆润结实,达到珠茶的标准。我细细看了会在锅中翻滚的茶叶说,原来珠茶是这样炒出来的,我还以为是用揉捻机揉成圆的呢。冯启华说,做茶叶有很多种工艺,不同的工艺制作出不同的茶叶,不同的茶叶卖出不同的价格。
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就问他,你怎么想到搞茶叶产业呢?冯启华笑了下,我做茶叶产业是为了儿时的梦想。我问,什么梦想?冯启华说,不是我求着别人收购我的青叶,而是别人求着我收购他们的青叶。我笑了,因为这样的理想我也曾有过,只是我没实现,冯启华实现了。
说到茶叶的产业化经营,我问冯启华,你有自己的茶园吗?冯启华说,当然有。于是,他开车带着我来到他的茶园。茶园在木客村里面的山上,原属兰亭林场,后来因为转制,茶园便被分片转包。冯启华在几年前租了五百多亩茶园,开始为创业,为梦想努力着。
雨后的茶园青翠得慑人魂魄,凉风习习之中,放眼四望,心旷神怡,积郁心中的繁琐之气,在这个时刻,一切化为乌有。我拿出手机,趁着他俯身察看茶叶生长状况的时候,按下了快门。他直起身,看我在为他拍照,赶紧摆了个姿势。
沿着茶园走了一会,我说,这样的天气正是聊天畅谈的好时节。他笑着点头认同。开始的时候,基本属于我问他答,但慢慢的,他放开了。他说,刚开始承包茶园的时候,对品牌意识还是非常的淡薄,以为只要把茶叶做出来了,能卖出去了就行了。慢慢的,他就发觉,茶叶这个产业,没有品牌,特别是过硬的品牌,哪怕茶叶的质量最好,也是买不了好价格的一个硬伤。
听了冯启华的话,我忽然想到了自己的经历。一到茶叶上市,我都会去买一些明前茶快递给上海的朋友。这个习惯十多年来一直未变。今年清明长假,朋友从上海过来游玩。闲谈之中,他说,你每年给我邮寄的茶叶,都是龙井,龙井是杭州的品牌,绍兴难道没有自己的茶叶品牌?我想了想说,我们绍兴有自己的品牌啊,你上网查查,舜王龙井,平水珠茶,特别是平水日铸茶,在宋朝的时候就是贡品。朋友笑道,那你每年给我邮寄过来的怎么都是龙井茶,你是不是舍不得给我喝大宋贡茶。我说,其实,我每年给你邮寄的都是绍兴本土的茶叶,只是包装不是特制的,属于随便包装,因为对我而言,给你邮寄茶叶,心意为重,包装和茶叶的好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朋友打趣道,那现在我来绍兴了,你就给我买有专门包装的日铸茶叶吧。我说,行。后来他和我专程去平水买茶叶的时候,他才告诉我实话,因为我送给他的茶叶质量好,他就时常舍不得喝而转送给亲朋好友。但就是因为没有像样的包装,而无形中降了茶叶的身价。有几次,他送给朋友,人家一看茶叶的包装简单,就以为茶叶的质量不是太好,往往随便一扔,这让他很尴尬。
听我说平水日铸茶,冯启华惊喜地说,我现在的茶叶品牌就是“平水日铸”啊。我说,这样啊,你在兰亭,怎么用了“平水日铸”的品牌?冯启华说,平水日铸茶产于常年云雾缭绕之日铸岭一带,兰亭和平水毗邻,日铸岭上缠绕的云雾,也缠绕着我的茶园,我的茶叶当然和日铸岭上的茶叶质量一致,说不定还更好呢。我说,这怎么说?冯启华说,生产茶叶的茶树也是有品种的,不同的品种,生产出来的茶叶形状,气味都不同。你可别小看我刚才说的和日铸岭上的茶叶质量一致,这其中有奥秘在里面。我现在种植的茶树品种,除了和在日铸岭生长的茶树是同一个品种外,还有质量更好的“龙井43”、“薮北”,因为这两个品种产出的茶叶,其形状,气味等等都和原来的传统茶树品种还要好,因此生产出的茶叶的质量更高,特别是生产有机茶,这些优点就更加突出。
我放眼漫山遍野的茶树,看着眼前笑容满面,信心满满的冯启华,忽然想到“南方有嘉禾”这五个字。这是杭州一位作家早些年专门写茶叶一本书的题目,现在用在冯启华,用在柯桥区南部山区满山遍野的茶树上面,贴切得不能再贴切了。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日铸茶因为在众多茶叶名品中脱颖而出,因此,从古到今,日铸茶一直是绍兴名茶的代表。现在对像冯启华这些热爱茶叶事业的企业家而言,需要做的是严格按照平水日铸茶的标准,从栽培、制茶鲜叶采摘的各道工序上传承,发展,弘扬,整合发挥平水日铸茶的各种优势,重新擦亮、打响“平水日铸茶”的品牌。
 
 
 
日 铸 茶 香
陈 波
 
茶起源于中国。说起茶之祖,不得不说说陆游。陆游出生于越州山阴(今绍兴),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更是一名喜欢喝茶的茶客。
遇上好茶,陆游一定要去品尝。品过这些茶后,就写诗记录下来,因此,他品的茶越多,写的茶诗也就越多当他的茶流芳百世,不仅得益于茶的本身,更是得益于他的文化气息和人文传承,可以这样说,他的茶文化比他的诗词文章更有韵味,更能体现他的精神和灵魂实质。
陆游尽管喝过许多佳茗,但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的日铸茶。有诗曰:“我是江南桑苎家,汲泉闲品故园茶。”日铸茶宋时已列为贡茶,因此陆游珍爱异常。
铸岭位于绍兴东南之平水镇,会稽山脉北侧,海拔516米,岩石突兀,岭阶逶迤,地势高峻。宋朝吴处厚《青箱杂记》云:昔欧冶子铸剑,他处不成,至此一日铸成,故名日铸岭。
宋嘉泰会稽志载:岭下有僧寺名资寿,其阳坡名油车,朝暮常有日,产茶绝奇,故谓之日铸茶。《青箱记》曰:越州日铸茶为江南第一,纤白而长,其绝品至二、三寸,不过十数株。
唐至北宋年间,制茶是以蒸青、研碾方法制成压型之团、饼茶为主,到宋代,草茶兴起,绍兴会稽县平水日铸岭所产之日铸茶,用炒青法制作的条形散茶,改蒸为炒,改碾为揉,改团饼为散茶,使茶叶形质为之一变,冲泡后其色、香、味、形更佳。
陆游《安国院试茶》诗自注云:日铸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曰苍鹰爪,则撮泡矣。 清人金武祥则谓日铸茶 遂开千古茶饮之宗。 
 平水日铸茶,现有茶园7.9万亩,其中绿色无公害核心茶园2万余亩、国家级标准茶园4000亩;生产区域有省级农业(林业)龙头企业8家,年茶叶总产量8000吨,产值5亿元;有平水日铸茶连续化加工生产线5条。是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国珠茶之乡。
舜源茶业始于清乾隆元年,因其地处会稽山脉小舜江源头故取名舜源,世代在此处尉村的祝家就以制茶、售茶为生。由于产地优越、技艺精湛,祝家所制作的“兰雪”,即是“日铸雪芽”,为日铸茶中的特级,备受清朝时期爱茶人士的喜爱,经过几代人的工艺积淀,销量也随之节节攀升。
舜源茶业在稽东茶园,拥有1200多亩自有茶叶基地、800多亩生态茶园及2000多亩战略合作茶园。这里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日照充足,土地肥沃被誉为绍兴城市的后花园。
其中“万年湾”白茶基地东连平水镇西连诸暨,地处稽东小舜江源头,香榧林深处,四周群山拥抱、溪水环绕,常年雾气弥漫,露水充沛。土壤有机质含量非常丰富。
“万年湾”白茶种植基地是采用安吉的白茶树种精制培育而成。“万年湾茶叶基地生产的日铸茶,就是有名的平水特级白茶,烹煮十分讲究,所谓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更有诗人出句汲泉煮日铸,舌本方为永来赞赏日铸茶
“万年湾”白茶基地的字体造型就是一个“S”,那300亩的白茶树恰似S形的人影静静地躺在千年香榧林的怀抱中,又宛如一条龙的化身,将这一片的白茶基地永远的呵护下去,万年不衰。“S”又像河流一样,源源不断的把茶香飘送到全国各地,甚至全球。处“S”形的地形地貌就成了“万年名字来源。
“万年湾”茶园采取无公害生态管理,每年3月至5月茶叶采摘完就进行修枝整理,施上有机肥每亩400公斤左右,在9月中下旬再重施一次有机肥每亩800公斤左右。
到了春季秀美的茶园如绿宝石镶嵌在风景如画的大山里,远远看去那一垄垄一行行修剪得齐齐整整的茶树,宛如绿色的波浪向着天边翻卷,在青青的茶园里穿行,就如在绿海里游荡。登上茶园的最高处,鸟瞰脚下的茶园,极目层峦叠嶂的青山,心就像喝了一杯清茶般酣畅,放眼望去那些背着竹篓分散在茶园里的采茶一个个明珠点缀着茶园,让绿色的茶园充满了灵气。
在茶厂的自动化生产车间里,先进的制茶设备正在进行青叶机械揉炒加工。2014年舜源茶业投资100万元,引入先进的日铸茶自动化生产流水线,采回来的叶嫩芽大多一芽二叶至一芽三叶,那初展的白绒绒的嫩芽像无数个小精灵,带着仙气,争先恐后地在杀青机前跳跃、起舞。
看着那些采摘来的绿润鲜活的小生命均匀的摊在竹编上,在机械化流水线上采用杀青——揉捻——初烘——回潮——炒干做型——足烘——提香等工序。经过精心细作的“万年湾”牌日铸茶,盘花卷曲,颗粒重实,汤色绿明亮,滋味醇厚回甘,栗香持久,叶底嫩绿,完整成朵
香喷喷的新鲜的平水日铸茶就这样出炉了。
一个品牌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底蕴,就会显得单薄。文化是品牌的依托,也是品牌的灵魂。因此,人们打造品牌,总是十分注重挖掘企业或产品的历史文化底蕴。
舜源茶业总经理祝永江先生说:“发展茶叶深加工是延伸茶业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的重要途径。平水日铸茶的历史,就是一部绍兴茶发展的历史。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日铸茶因为在众多茶叶名品中脱颖而出,才成为绍兴名茶的代表,因此而源远流长。愿日铸茶的清爽洗去冬的沉重,夏的浮躁,洗去俗世的纷纷扰扰,用一种淡泊空灵的心态,去迎接生活中的种种考验。
    在机械化流水线生产代替传统手工作坊的舜源茶业,其生产效率是以前人工制茶的6倍,真正实现茶业生产的清洁化、连续化和自动化,使茶叶的生产速度远远超过以往,在时间就是效益的市场经济下,明显走在了同行的前列。
本是一片树叶,最初与人类相遇时,被当做一味解毒的药方。几千年前,经由中国人的双手,变为一道可口的饮品。走过漫长的旅程,生命历经枯萎、重生、绽放,或许只是为了提醒匆忙行走的人们,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也可以感受到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茶,经过采摘,焙制加工,将吸收的大自然的精华浓缩在小小的茶片里。然后,在适宜温度的开水里煮亦或是浸泡,将其天然香味释放出来。茶,唯有品,方能体其味,知其趣。
薄薄的白瓷杯里,仿佛装盛着一块温玉,透着光,浅绿中有鹅黄,没错,这正是用“万年湾”为原料做成的日铸茶。在“万年湾”这片灵秀之地,春天的时候白茶开始发出嫩嫩的细芽叶,全是绒绒的白色
谷雨前慢慢颜色会稍带了些玉青色,暮春时节变成白绿相间,再到初夏时候才变得全绿。因此这种茶树有了个特别的名字叫白叶树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茶树产白茶的时间不长,仅仅初春萌芽到清明谷雨前的短短一个月的光景。在“万年湾”这块神圣的土地上,用采摘下来的白茶制成的平水日铸茶,喝茶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当年越王勾践带着那些将领,如何坐在这里休憩,养气生精。带着这些神话故事色彩,这样的茶叶总归是有着玄妙感觉,于是茶的味道都变得有仙气,饮者更是飘飘欲仙起来。
 对于茶的烹饮之道,陆游也非常地在行,他总是自己动手烹煮,并以为乐事,经年不辍。他在诗歌中一再这样自述道:“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茶”,“名泉不负吾儿意,一掬丁坑手自茶”,“雪液清甘涨泉井,自携茶灶就烹煎”……从这些诗中,我们不难看出,陆游的大量闲暇时间,几乎都用在烹饮茶上了。
陆游说:“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在《试茶》诗里唱出“难从陆羽毁茶论,宁和陶潜止酒诗”,酒可止,茶不能缺。“放翁七十饮千盅,耳目未废头未童”。或许是因为家乡茶的滋润,他终于成了健康老人,活了85岁。可见“日铸茶”的保健功能功不可没。
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日铸茶即被誉为珍贵仙茗。宋代,绍兴产茶极盛,名品众多,尤以日铸茶最为有名,成为京师达官贵人间的馈赠礼物。北宋欧阳修在《归田录》中云:“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铸)第一”。
2010年平水珠茶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文化名茶
2012年10月,平水日铸茶”同样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中华文化名茶称号,这是绍兴柯桥区平水珠茶后第二只获得中华文化名茶称号的产品。    
2013年8月,舜源茶业选送的“万年湾”牌平水日铸茶,参加了中国茶叶学会举行的会展,荣获第十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
年来,绍兴柯桥区平水日铸茶的茶事活动方兴未艾,大有茶香袅袅沁人脾、名声响亮震耳膜之势。为了打响打好平水日铸茶品牌,绍兴柯桥区茶叶产业协会成立了绍兴柯桥区平水日铸茶品牌管理服务中心到“哈洽会推介、在杭州举办敬老茶会以茶会友、组织文史专家共同研究茶旅游开发以平水日铸茶产品质量管理为重点,实行统一商标(双商标)、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生产技术、统一产品包装
对企业生产的中、高档平水日铸茶由服务中心进行质量评审、统一包装后交企业销售,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同时,协会也积极发挥行业自身优势,优服务、扶基地、强龙头、拓市场、打品牌,助推平水日铸茶的快速发展。
随着日铸岭原产地的保护和开发启动,平水日铸茶成为一种休闲的载体、时尚茶的代表。平水日铸茶具有卷曲呈颗粒、醇厚回甘、栗香持久、耐冲泡等特点,制订了绍兴柯桥区地方标准,从栽培、制茶到商品茶均制定了严格的科学标准,如在杀青、初捻、炒干、复揉炒干、复烘等生产环节,全部采用连续化流水线制作。为确保茶叶新鲜、易保存,还借用现代包装流水线设备,采用了充氮式小包装,可以随取开袋即泡。   
“万年湾”牌白茶:产于绍兴小舜江源头海拔600米无污染的高山,名茶之乡尉村,以安吉白茶树种培植而成开发生产的白茶龙井。日铸白茶,色泽绿翠、口感鲜爽,滋味清淡回甘
舜源白茶:原料选用采自安吉白茶之乡的顶尖白茶叶,口感以鲜美、酵爽、清甜为上品,功效有防癌、抗癌、防暑、解毒、治牙痛尤其是陈年的白毫银针可用作患麻疹幼儿的退烧药,其退烧效果比抗生素还要好。
平水日铸茶:产自稽东小舜江源头海拔600米无污染的高山,原料精选一芽二叶或者一芽三叶的茶叶精制而成,口感清香淡雅,吐气如兰。
为国饮,茶是人生。舜源茶业希望借助日铸茶产业的整体发展,把“万年湾”这个品牌打造成浙江的代表性绿茶品牌。不久的将来,一提起日铸茶,大家就会想到“万年湾”。一垄垄、一坡坡的茶叶,不仅给古越大地带来诗意绿韵,也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日铸茶诉说着古越大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昨天的平水日铸茶是一碗清香悠久耐味的老茶,极具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今天的平水日铸茶则是一款科技研究发展的新茶,极具开发市场前景。在不远的将来,日铸茶的传承人必定会通过不懈的努力,使绿色茶都的清香,丝丝缕缕,溢满华夏大地,飘向全球各地。
 
 

 
茶 人 王 钟
徐美芳
 
2015年5月14日,春末夏初,一场雨后的间歇。眼前是兰亭镇兰亭村,让人不由得想起那场“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的雅集。人生四韵七大雅,琴棋书画诗酒茶。当我的脚步跨进“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兰亭,当绍兴市御香茶业有限公司王钟总经理朴实的身影出现在视野里,我只觉得,兰亭和茶结缘,确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王钟的公司坐落于兰亭村,一排二层小楼前面,有竹园长身玉立,有几只羊在咀嚼青草,还有一块菜地,里面南瓜藤正在蔓延,茄子已有手指般长,四季豆正在开花。王钟说:“日常的蔬菜公司吃吃是吃不完的。”在二楼的经理室里坐定,耳边不时有萧萧竹声传来,就在这一派既接地气又清雅的氛围中,一位与茶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茶人的历史,就在我的眼前徐徐铺展了开来……
无心插柳,茉莉花茶闯关中
父亲不幸辞世的那一年,1964年出生的王钟正读初三,当年他只有16岁。家里的顶梁柱垮了,作为儿子的王钟,于初中毕业后,就毅然决然肩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老家位于绍兴齐贤,那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遍神州大地,周边纺织企业正方兴未艾,他思来想去,觉得卖布是个不错的行当。
说干就干,未到弱冠之龄的王钟,随即应聘成为一家印染企业的销售员。1983年,老成持重的他被派往西北地区,来到陕西潼关,销售布匹。在远离家乡的关中平原,王钟寂寞之余,用从绍兴带来的茉莉花茶泡饮,聊寄思乡情切。有关中的客户朋友上门,王钟也用茉莉花茶招待。不曾想,那些关中的客户一喝茉莉花茶,就对它赞不绝口,觉得它香味独特,醇厚悠长。
话说这茉莉花茶是将绿茶茶坯与茉莉鲜花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一直以来,茉莉花的香气即为喜饮花茶者所钟爱,被誉为可窨花茶的玫瑰、蔷薇、兰蕙等众生之冠。宋代诗人江奎即作《茉莉》赞曰:“他年我若修花史,列做人间第一香。”故茉莉花茶,历来就有“在中国的花茶里,可闻春天的气味”的美誉,更何况,王钟的茉莉花茶来自绍兴,更添有一份江南水乡的独特人文风味。
头脑灵活的王钟面对客户的赞美,灵机一动:自己何不趁卖布之余,兼职卖茉莉花茶?这一个意念一出,就开启了王钟的茶人之路。往后的几十年,不管王钟从事什么工作,都不曾离开茶这个字眼,可以说王钟与茶结缘,是从茉莉花茶起始,一开始就芬芳扑鼻呢!
从江南千里迢迢运来的茉莉花茶,在关中销售得很不错,茉莉花茶也赢得“软黄金”的美誉。王钟在这里累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后来他被单位派往山东淄博周村,在这个历史上丝绸业非常有名的纺织业重镇里,王钟继续一边卖布,一边卖茶。卖茶的业绩逐渐超过了卖布的业绩,1987年起,王钟就成了国营绍兴江南茶厂的一名供销员。这家厂位于绍兴兰亭,自此以后,兰亭就成了王钟的第二故乡。
王钟(左一)与瑞士客商
说起1987年那一年,王钟还曾与电影《红高粱》有过一段茶的渊源。那是8月份的山东高密,张艺谋的《红高粱》正在如火如荼地拍摄之中,茶厂派王钟去和摄制组签约一个供茶合同。“那地方当年真荒凉呀!”王钟说,当他转山转水,车马劳顿地来到拍摄基地——高密东北乡孙家口村时,基地简陋的场景至今让他记忆犹新,“但那高粱的确蛮壮观的!站在青杀口石桥上一眼望去,都是密匝匝的高粱!”——现在回想起来,能够见证《红高粱》的拍摄,也是人生之中一个值得回忆的事件呢。
改良工艺,龙井不能成“蛇井”
1988年,25岁的王钟赢得了时任兰亭广播站广播员茹国娟的芳心,这位眼大有神、聪慧伶俐的姑娘,以后成为了王钟事业的好伴侣、好帮手。两人于1990年结婚,儿子出生后,为了王钟能够安心跑业务,也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子,1993年,茹国娟从广播站辞职。1994年起,夫妇俩开始承包江南茶厂。
王钟心慈面善,长得敦厚,也确实是一个厚道人。一径承包茶厂,他就致力于把原先公家茶厂所遗留的库存茶叶销售出去,尽最大努力维护公家利益,这一销售就是三年时光。和集体交割清楚之后,从1997年起,王钟夫妇才正式全面接手茶厂。当时江南茶厂主要经营品种有龙井、烘青、绿茶、珠茶、红茶和花茶等,其中以会稽龙井为主销产品。龙井外形扁平挂直、光滑翠绿,汤色嫩绿明亮、清香持久,滋味更是鲜纯可口,历来为茶中上品。王钟决定把会稽龙井这块牌子打出去。
但路途并不一帆风顺。有一件事情至今都让王钟耿耿于怀。那是在山东省济宁市糖酒茶采购供应站,当王钟信心满满地把会稽龙井递给供应站供销科的一个副科长时,不曾想,那人打开茶罐,斜眼一看,顺手就把茶叶从二楼的窗户扔了出去。同时语气不屑地对王钟说:“你这哪是龙井茶,叫蛇井茶还差不多!”王钟当时气极,对那人说:“你可以对我的茶提出批评和建议,这些我都会虚心接受,但你不能把我的茶这么扔掉,你这不但侮辱了茶,也侮辱了我,我要求你把扔掉的茶给我捡回来!”那一天,一贯性格随和的王钟坚持己见,一定要让那个副科长把茶叶捡回来,任谁劝也不听。最后,还是那个副科长自知理亏,把茶叶捡回来交给王钟,王钟才罢休。
茶叶是捡回来了,但对王钟而言,这次扔茶事件对他的心理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回兰亭后,他埋首于制茶工艺的改良,每一批次的茶都做到干湿兼顾,外形内质并重,在茶叶品质、水分、灰粉、粉末、包装、卫生、重量等方面都做到精益求精。至此,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特点的龙井,源源不断地从他的茶厂里供应四方各地。当杯内茶芽朵朵直立,汤色清冽,当茶香至那袅袅的热气中氤氲弥散,润人心田,真的是“春波展旗枪”,让人一杯在手,抵销十年尘梦!
质量过硬,好口碑赢得好生意
2001年9月4日,王钟将江南茶厂更名为绍兴县天天制茶有限公司,顺风顺水地从事茶叶生意。这个公司名称一直使用到2014年3月12日止,由于考虑到行政区域的变更等因素,从这天起,王钟将公司更名为绍兴市御香茶业有限公司。
为了从源头上把控质量,公司于数年前在金华市箬阳乡租赁了300亩茶叶基地。那里地处700至850米的高山地区,所产的高山茶有机无污染,在那里采制成成品后,再运输至兰亭分检罐装。兰亭的公司里,专门建有一个30余平米的冷库用来贮存茶叶。走进恒温5℃、湿度控制在60%之下的冷库时,只见一大桶一大桶的茶罐整齐地按照等级排列着。“我的茶叶发送给客户都是免检的!”王钟自豪地说着这句话。
近些年,王钟逐渐把精力转往高端市场的开拓。在他的公司里,茶叶的采制一般是在5月20日左右、小满之前就截止了的,因为担心夏秋茶里面有农药残留,他只做春茶生意。有好质量才有好口碑,有好口碑才有好生意。王钟认准了这个朴素的生意经。如今,在山东泰安、上海、大连等地都有他们公司的茶叶销售点。
2014年底,中国平安创新业务部的陈海明总经理,随同中国平安浙江分公司的周晓东副总经理前来兰亭考查王钟的公司,走访,品茗,对他们的茶叶相当满意,认为相较西湖龙井而言,他们公司的龙井茶性价比更高,过后即签署了相关的订货合同。2015年3月底,正是春分之后,清明之前的时节,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书法家阴军慕名前来参观访问。艺术家走近茶,茶有艺术之间,总是互融互通的。在他的微信上,他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当时欣喜的心情:“一杯亲手采摘的明前,经过师傅们的静心挑选、烘干……就如抚摸婴儿的皮肤。看着一叶叶飘在水中的绿芽,如同惊蛰后可爱的小虫在慢慢的蠕动……品一小口淡淡的、淡淡的、略带糊香的御液,放松一下急躁的心情,岂止是一种幸福……”
从古至今,茶都是可雅可俗之物,不说琴棋书画诗酒茶,单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俗语,就一言道尽茶与人们寻常生活的密切。三十多年对茶的坚持与守候,茶已经融合成为王钟生命的一部分。在我采访王钟的时候,王钟家里刚刚有一件大喜事传来:他的儿子王超从美国南加州大学毕业后,日前被美国谷歌总部录用为软件工程师。这一职位的获得可是来之不易,是从千军万马的厮杀中才脱颖而出的,优厚的报酬,锦绣的前程,让王钟夫妇听到消息后直说想不到。这个职位的录取率可是以万分之一计算的,看来这位上海交大信息安全专业的高材生,果然是实力超群。看着王钟手机里那一个神采奕奕的青年才俊,我也由衷地为他们一家高兴。
“好了,往后我们就上半年采茶制茶,下半年去美国陪儿子!”——茹国娟欣喜地展望着今后的生活,王钟在她的旁边也宽慰地笑着。“要不就关了这家茶公司,全家移民去美国?!”我和这对夫妇打趣。“那可不行,不管往后儿子在哪里,我们是要待在兰亭的,这是我们的根据地呢!”王钟很肯定地回应了这个问题。
是呀,和茶打了差不多一辈子交道的王钟,怎么可能离开茶?怎么舍得离开茶?兰亭人杰地灵,和茶是相得益彰。“用心做好茶!”——临走时,王钟递给我他的名片,这句话就赫然印刻在名片上面。我和王钟夫妇道别,和眼前的二层小楼道别,和楼前的竹园菜园道别。但我知道,那一缕缕茶叶的清香,不论何时,都将继续浸淫在王钟的生命里……
                                                    
 

扫一扫查看
手机官网

扫一扫关注
微信公众平台

地址: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环镇北路平水日铸茶品牌管理服务中心

电话:0575-85725701 88087711

传真:0575-88087711

微信:28705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