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贡茶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千年贡茶

平水珠茶是近代越茶的金字招牌

发布日期:2019-06-28    点击次数:538
 珠茶,亦称圆茶,外形浑圆,紧结重实,色泽绿润,形似珍珠,故名。历史上珠茶产区包括山阴、会稽、嵊县、上虞、新昌、诸暨、余姚、鄞县等八县(山阴、会稽合并为绍兴后为七县),因多为农户分散生产,每户量少,品质不一。清道光年间(1821-1850),为适应国际贸易需要,进行珠茶再加工和拼配的茶栈应运而生,平水一带茶栈林立,周边各县所产珠茶大多集中到平水加工,然后水运出洋。清代至民国的近300年间,平水成了珠茶的精制加工和集散中心,故国际上称其为“平水珠茶”,并一直沿用至今。珠茶销往国外后,英文译为“Gunpowder”,中文之意为火药弹,因在来福枪发明前,枪弹亦浑圆如珠;而著名的英国老牌茶叶专业公司“团宁”宣传品《中国特种茶》中,则因珠茶外形宛如铅弹,就给它起了个外号Gunpowder Green(绿色火药弹),这些译名形象生动,很是有趣。

一、珠茶是由日铸茶演变而来的

珠茶形成于明末清初,是由日铸茶演变而来的。

知名茶叶专家谢丰镐、张乐尔和王金贤等在2003年第一期《茶叶》杂志上发表了“关于珠茶起源的初步探讨”一文,对珠茶起源进行了研究:

    “何时形成珠茶?从我国茶叶生产发展过程看,在唐、宋时代,制茶虽以团饼茶为主,但也有散茶,至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成二十四年(1391年)下了一道诏令:‘诏天下贡茶,俱以茶户采芽进’。于是蒸青散茶大为盛行。并由蒸青再发展为炒青。各地在发展过程中因各自的条件及环境的影响,制成各种不同形态的茶类,如徽州的长条形松萝茶,歙县的扁形大方茶,均在此时形成,珠茶也可能在这时期形成”。

    “宋代,绍兴出现了日铸茶,清代茹敦和《越言释》中记载:‘今之撮泡茶,或不其所自,然在宋时有之。且自吾越人始之’。陆游《安国寺试茶》中则述‘我是江南桑苧家,汲泉闲品故园茶。’……其自注云:‘日铸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曰苍鹰爪,则撮泡矣’。日铸茶形弯钩,似半圆,受前皇宫中龙凤团茶的影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卷成圆形,形成一个茶类,这就是珠茶,可在下列记载中引以为证:

    …………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珠茶源于宋,成于明,明末清初开始出口。珠茶的原产地是绍兴府所属7县”。

吕增耕《绍兴珠茶(圆茶)产制的演变》一文,也称珠茶由日铸茶演变而来,“据市(供销社志)撰写平水珠茶探源云:珠茶是从日铸茶为代表演变而成,作者走访过浙江农大庄晚芳与张堂恒教授,他们也认为珠茶从日铸茶演变而来的说法比较客观。又据,芳芳一文中(茶人之家)谈到浙江茶云:‘绍兴日铸茶便是珠茶的前身’”。

《浙江供销志》:“据考证,珠茶是由日铸茶发展、演变而来”。李永鑫主编的《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读本》也这样表述。

《浙江茶叶志》记载:“日铸茶何时起精制成珠形颗粒状并推广到宁绍各地茶区,较普遍认为在明末清初。据现有资料,珠茶至迟在清初已有出口。”

关于珠茶起源,还有其它几种说法。

一是源于南宋说。平水珠茶是从宋代龙凤团茶演变而来,团茶系宋时皇室贵族所饮之茶。宋高宗赵构在南渡迁都临安(杭州)前,曾两次至绍兴。绍兴元年至二年(11311132)间驻绍一年零八个月,当时在绍兴不可能设专门茶场制造御用小龙团茶,就移至民间加工,当地茶农仿照小龙团茶,制成圆形茶。南宋文学家楼钥(鄞县人)有《次韵黄文叔正言送日铸茶》诗,其中有“真者如珠光自炯”句。

二是源于天台佛国说。据日籍华人陈东达教授1987年著《饮茶纵横谈》称,“珠茶产自佛国灵山之一的天台山,由寺僧精细创新制造,颗粒如珠,叫做玉珠”。因此也有人认为珠茶来历于此,但这依据显然不足,只多说明珠茶在会稽山与天台山一带均有分布。

二、平水珠茶的兴盛

平水珠茶因品质优异、大量出口而声名显赫,成为近代越茶乃至中国出口绿茶的金字招牌。

珠茶何时开始出口?目前找到的最早记载应是1600年代的《诸暨县志》:“圆茶,揉挼一叶为丸,焙干,仿古龙团、凤团之制,售于外洋”。据此,珠茶应在明末已经输往海外。

明代,绍兴茶叶产销两旺。万历《绍兴府志》卷十一所记载:“北地竞市之都门牙家云:越所贩茶,每岁计三万金也。”其时,茶叶开始出口国外,渐发展为重要出口商品,正德、嘉靖年间,日本商船到宁波、绍兴“互市”,从中国输入茶、丝、陶器等商品。会稽县平水镇历来是一个重要茶市,明代后更是因为加工外销圆茶、长茶而为全国闻名之茶叶加工集散地。据民国三十七年《浙江经济年鉴》茶叶专号载:“五口通商前,于晚明崇祯八年(1635)已有茶商携平水珠茶至广州销售,经广商整理后出口。”另据《中华茶叶五千年》载:“英商1637年(明崇祯十年)首次到广州珠江口,运茶112磅回国。”

至清代,珠茶产区扩大并进贡朝廷。清康熙年间(1662~1722),每岁贡茶(珠茶)会稽30斤,嵊县18斤。同时,平水珠茶出口增加。康熙四十一年(1702),英商在舟山设贸易站采购珠茶。在欧美市场上,平水珠茶名气日盛,在伦敦市场上每磅珠茶售价高达10先令6便士,身价不亚珠宝,被誉为“绿色珍珠”。嘉庆年间(1796~1820),珠茶出口美国,据《清史稿·食货志》载,“浙江绍兴茶输至美利坚。”道光(1821~1850)时,平水茶由广州出口输往国外,茶市价格涨落,有驿马传递,称为马报。自康熙年间平水珠茶出口伦敦后,随着外销量的激增,以平水为中心,茶栈林立。鸦片战争后,道光二十三年(1842),上海、宁波、广州辟为通商口岸,浙东各地所产珠茶经平水各茶栈精制加工后,运抵上海、宁波、广州等口岸,销往欧美等地。期间平水珠茶出口量之巨,居浙江之首。光绪中期(1883~1894),为平水珠茶出口全盛时代,平水茶区最高年出口珠茶20万担,占全国出口茶叶总数的二成和浙江茶叶出口量之半数,相当于茶区茶叶总产量的一半。清末,宣统三年(1911),《会稽县劝业所报告册·树艺事项二》载:“平水绿茶为吾绍出产大宗。查平水地属会邑,其所赅括八县,且远及于杭州之四乡,而平水名者,总汇之处,出口之地也。每岁所出丰歉不同,平均计之,销于外洋者约20万箱左右,共计880万斤,销于本国者约180万斤。此外,由各茶号拣出之茶梗,筛出之茶片、茶末,约140万斤,三项合计1220万斤,其间收由嵊县者约去十分之四,收由山阴、上虞、诸暨、新昌、余姚者约去十分之三,其收由会邑本山者仅十分之三,计360万斤。”详细记述了平水绿茶产量与产地构成。又据该报告册贩运事项十八记载,宣统年间,平水茶销往外地(含外贸)金额为2112000元,居棉、酒、腐乳、秋帽、纸扇、锡箔、蚕茧等八大贩出類商品之首,占八大贩出類商品总值的56.8%

清末民国初,因利益驱动和管理松懈等原因,平水珠茶因部分茶商粗制滥造,着色掺假,被洋人发觉,出口欧美受阻,茶叶生产一度萎缩。为挽回平水茶声誉,民国四年(1915),浙江巡按使屈映光发布公署示(布告),严禁茶叶搀杂、染色。

《浙江巡按使公署示》全文如下:

茶为出洋上品,本来各国欢迎,近因贪利之徒,每多作伪乱真。或用滑石姣彩,或用洋青定佛青,一经搀和杂质,茶味莫不变更。外人最讲信用,更恐有碍卫生,到处设局查验,防范异常从严。印度日本茶叶,乘机与我竞争,销路被其攘夺,不但损失声名。若不禁止尽绝,华茶受害匪轻,迭径饬县查察,并且告诫淳淳。嗣后茶商山户,速宜痛改前愆,须知华茶畅销,才能裕国利民。倘敢仍前着色,查觉定予严惩,特再重申禁令,务各一体慎遵。

民国五年(1916)三月三十日,绍兴县公署发出《茶叶禁止染色函》:“贵业绿茶远销美国十居八、九,美国凡华进口检查机关遇有着色概不准进口销售,为此严禁山户着色以三令五申……。”是年五月,绍兴商务分会向县公署知事呈《为制止茶叶搀假影响出口的报告》称:“窃中国茶叶香味俱,本为各国所欢迎。缘从前少数茶商不图远大,妄以次货搀和颜色,以射一时之利,山户尤而效之。辛亥年间(1911)美国政府验明华茶着色有毒,禁止进口,名誉顿失,一蹶不振,印度、东洋之茶遂乘机以起。鉴於前车之覆,咸知色茶之为害,早与同行互劝戒。”绍兴县知事宋承家示:“茶叶浙江所产,品质兼优,为全球冠。讵奸商大荆搀假始於前清末季见温台等茶,与别路合堆装箱出口,因有假叶,退货之处,屈指难计。浙茶销路因之顿滞,而市价亦即贬削,红茶、洋庄之损失盈千累万,谁尸其咎?全省大宗出口,岂能再任奸商肆行破坏,相应函达。贵会查照,希即认真查访,如有前项事随时报告,以凭核究,是所切盼。” 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国民政府于四年(1915)推出茶叶增产输出奖,平水珠茶拓销俄国。此后,平水茶制作质量有所改善,出口销售回升,茶叶生产逐复发展。

据海关统计,民国八年(1919),珠茶出口16.8万担。民国九年(1920),珠茶出口1211.3万箱。民国十年(1921),美销茶复苏,出口扩大。至民国十九年(1930),出口24万箱。民国二十一年(1932),平水绿茶转销西非。民国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19321937),年均出口19.93万箱(合9.964万担),其中销往摩洛哥5.228万担,美国2.844万担,阿尔及利亚0.684万担,英法等欧州各国0.42万担,利比亚0.22万担。其时平水珠茶出口量约占全国绿茶出口总量三分之一。民国三十年(1941),绍兴沦陷,茶叶外销受阻,出口仅3.6万箱(合1.8万担)。民国三十五年(1946),出口平水茶2万担,民国三十六年(1947)增至3万担,民国三十七年(1948)下降到0.5万担。1949年,茶叶出口仅2.45万箱(合1.226万担)。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生产的茶类根据政府要求而定。期间经历了多次绿改红、红改绿的生产过程。在加工上,初制由村(队)集体完成,而精制则由国营绍兴茶厂负责。1970年代绍兴茶厂年精制出口茶叶4500吨左右,主要是平水珠茶。1981年,以绍兴出口茶厂为基础,建成绍兴出口茶叶拼配厂,负责全省出口珠茶拼配及定号、包装,年出口交货能力达2万多吨。其时,绍兴、三界、新昌、上虞等国营茶厂主导了珠茶的精制加工。

茶叶放开经营后,乡镇茶厂异军突起,茶类趋于多样,但平水珠茶仍是主要出口产品。国营茶厂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绍兴茶厂、三界茶厂等精制加工的天坛牌3505特级珠茶,1984年获西班牙马德里第23届世界食品优质奖金奖。绍兴茶厂和三界茶厂生产的特级珠茶,还分别于1981198519903次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1990年代后,珠茶产区逐步扩大到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云南、贵州等地,产能剧增。绍兴县(柯桥区)生产的珠茶最多年达7000吨左右,珠茶精制厂最多时达近40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股份制和个私茶厂占居主导地位,国营精制茶厂陆续退出历史舞台。浙江昌祥茶叶有限公司成为全省最大的绿茶出口企业,两溪茶厂年出口绿茶也超1亿元人民币。成立于19974月的浙江昌祥茶业有限公司,2009年在阿尔及利亚成立了国际贸易公司,逐步培育了一批固定的客户和消费群体,较好地开辟了国际市场。公司始终紧盯国际绿茶市场,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扎实抓好内部管理,企业得到较快发展,至2017年公司厂区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企业总资产达到18548万元,实现销售收入52148万元,其中自营出口6252万美元,2015年被省农业厅认定为省级农业骨干龙头企业。

2003年,绍兴县荣获“中国珠茶之乡”称号。平水珠茶2010年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文化名茶”,同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茶栈的兴起使珠茶加工由初制发展到精制的新阶段

旧时,平水茶农占当地农民总数之九成,每户人家年产茶数担至十数担不等。平水茶产地有高山、北山、南山、平地之分,据《重修浙江通志稿·物产卷》载:“平水茶产于绍兴平水,故高山、北山、南山、平地各区之茶以平水名。……然广义之平水茶,乃更包括旧绍属八县之茶而名。” 因产地较广,千家万户生产,产品没有标准,所以质量参差不齐。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茶商多在平水附近设茶栈收购毛茶,经精加工后使茶叶规格一致,商品性更好,从而获取更高的利润。因此,以茶栈为标志,珠茶生产进入了从初制到精制的新阶段。

茶栈始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大都设于会稽县平水镇及其邻近茶区。

茶栈发源于平水。《中国实业志》记载:当时浙江茶栈,由绍兴平水首创,其次为上虞之章镇。“清同治年间,绍兴、上虞茶叶由茶栈精制,运销外洋甚多,荻利殊巨。”

茶栈是由一些中、小资本家创建,集茶叶收购、精制、销售为一体的经营组织。茶栈因资本多寡、规模不一,有洋庄(大栈)与土庄(小栈)之分。洋庄大栈多与洋行有关,而且资本雄厚,竞争力强,且加工精细,成茶品质优良,深得外商信赖,一个茶季能净出精制茶叶500担至600担。如王坛一家洋庄茶栈,栈主陶星桥,其茶以“星桥”作商标,将珠茶分为丁、正、蚕、中、可、副、禾、麻、头圆、二圆、三圆等11种;把条茶(眉茶)分为珍眉、针眉、秀眉、迎春等4种,质量区分严谨,深受上海美商信赖。陶星桥还在王坛开设“万罗”商场,可用茶叶换百货,方便茶农。土庄小栈始于同治七年(1868),由上海宝源祥茶栈创办,栈主徐润从平水茶区购得圆毛茶,运抵上海加工,工艺简单,花色较少;尤以低档毛茶,掺入洋庄茶出口,茶业界称之为“土庄茶”。光绪年间(1850~1908),产地茶商纷效其法,大兴土庄茶栈。在其经营规模较小,加工一帮(批),初制毛茶200300担,花色品种仅五六种,通常为一、二、三号珠茶和一、二号雨前茶,俗称“三圆二长”。土庄茶栈因资本不足,一般规模小,设备简陋,工艺简单,多不计质量优劣,加工周期也较短,主要通过降低成本等手段获取利润。

茶栈最早出名的是丁公亮,而最为兴盛的是“瑞”字号茶栈。

道光二十五年(1845),王化人宋周瑞在日铸岭下王化村建起瑞泰茶栈,专事收购、精制、运销平水珠茶。开始时,宋周瑞以日铸岭所产茶叶携带至上海请洋行翻译评审,因质量上乘,于是宝顺、怡和、旗昌等6家洋行与之签约,由瑞泰茶栈制作,保利定价,在上海交货,此经营方式长达44年,获利丰厚。以后逐渐扩大,至光绪十六年(1890)扩展至8家“瑞”字号分支茶栈,分设在王化、寺前、上灶等地。因其子侄较多,所开的“瑞”字号茶栈分支极旺,全盛时期发展至25家,分布在章家埠、双江溪、汤浦等地。“瑞”字号茶栈历时100余年,虽然经历了多次的社会动荡,但“瑞”字号茶栈在平水一直坚持经营,直到1948年。

在早期的茶栈中,另一位董久大经营的茶栈也十分有名。《绍兴市志》载:“同治元年(1862),会稽县董庆章与上海吴南皋,由英商怡和洋行出资8000两银子,在会稽县渔家渡村(今属上虞),合办久大茶栈,收购上等圆毛茶,精制后的成品珠茶,专供怡和洋行外销。”    

清代后期,王坛人陶星桥开设的一家洋庄茶栈,从其所精制第一批茶叶始,即以“星桥”作商标。他把珠茶分11种,将条(眉)茶分为4种,规格要求严谨。尤其是珠茶,一经精制,颗颗珠圆玉纯,上海美商洋行一见“星桥”牌子就立即成交。

因平水是珠茶的集散地,一些茶商纷纷到平水一带设立茶栈。同治末年(1874),嵊县谷来人黄林源在双江溪开办祥记、利记茶栈,专制外销珠茶,又有苦竹溪人钱登先在平水镇设茶栈经营出口茶叶。一时间,平水一带可谓茶栈林立。

民国期间,茶栈(厂)仍主要分布在平水附近集镇。民国二十二年(1933),平水茶区有茶栈45家,在平水镇上就有18家。茶商多为本地人,其中有王化宋周瑞五世孙所开之瑞康、瑞大、瑞隆、瑞丰、瑞升等茶栈;有渔家渡董庆章后裔所开之久大茶栈;还有平水镇望族丁氏、金氏所开茶栈,均颇具名声。外藉茶商到平水开设茶栈亦多,主要有上海华茶公司开的华昌茶栈;嵊县人金禄甫开设的泰昌、鸿昌、润昌茶栈等。据《中国经济志·浙江之平水茶》载:二十四年(1935),绍兴县有茶栈50家,精制茶叶90802.5箱,折合5.58万担,占购入毛茶6.44万担的85%。二十五年(1936),平水茶区有茶栈93家。据平水茶叶检查处统计,二十六年(1937),绍兴茶区有茶栈112家,其中洋庄茶栈占四分之一,土庄茶栈占四分之三,绍兴为47家,余为嵊县、诸暨、上虞、新昌、奉化、余姚、宁波。绍兴47家茶栈中,开办已达50年以上者1家,为上灶瑞康恒;30年以上者3家,为王化瑞隆,西岙口瑞升,青坛裕隆;10年以上者4家,即平水庆和祥,王化瑞丰,汤浦元太仁,王坛人和。二十七年(1938),据制茶同业公会统计,全县茶栈(厂)47家,精制茶叶70665箱,其中制茶2000箱以上者10家,1000~2000箱者24家,1000箱以下者13家。二十八年(1939),绍兴县登记5000元以上资本茶厂有58家,其中资本万元以上者43家,五千元以上至万元者15家。还有一些集体制茶合作社,如升东乡、龙潜乡、安南乡、王城镇制茶合作社。日军占领绍兴前,绍兴平水茶精制加工仍然兴盛。其时,绍兴县有茶厂(茶栈)69家,其中商营茶厂66家,合作茶厂3家,规模较大的有:和记、益大、仁记、振利、深源、深孚协、乾和永、生康、乾大、庆和祥、越昌、正生昌、源成祥、亦泰、泰和元、永昌隆、亨利、瑞丰鼎、瑞隆、源康、慎康、华昌、华泰、利兴、慎泰、永兴、瑞大、共和、协丰、早泰等30家。其时据金巨楠《民国制茶》称,绍兴平水绿茶是我国名茶之一,过去茶叶生产旺盛时,在平水一带有制茶的茶栈八九十户,三四月开业,八九月结束,大的茶栈一个茶季做茶叶七帮(批),小茶栈做三四帮(批),除加工本地茶叶外,还大批加工精制诸暨、新昌、嵊县等各地毛茶,出口外销的为珠茶,远销欧美及非洲各国。

民国三十年(1941),日军侵占绍兴,茶叶外销中断,茶栈(厂)歇业。抗日战争胜利后,绍兴茶叶生产略有复苏。三十五年,平水茶区有大小茶栈(厂)43家,年收购毛茶2.6万担,但茶叶精制加工主要操纵在洋行买办手中,中、小茶栈(厂)艰难维持生计。至建国前夕,绍兴仅存茶栈(厂)10多家。

扫一扫查看
手机官网

扫一扫关注
微信公众平台

地址: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环镇北路平水日铸茶品牌管理服务中心

电话:0575-85725701 88087711

传真:0575-88087711

微信:287056900